中國礦業(yè)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紅色記憶暑假實踐—烏海
烏海,一個僅僅只有60年歷史的小城市,他的發(fā)展可以說與黨與祖國的支持是密不可分。它今日的繁榮一定與那些在這里奮斗的“紅色”使者息息相關,帶著對這個情況的思索,實踐團開始了這次的實踐。
首先實踐團成員向老革命同志了解他的經歷,實踐團成員的老革命同志是一個老黨員,老革命,他是第一批來到烏海的知青。實踐團成員老革命同志說1968年的那一輩人充滿了熱情,想著到最困難的地方,又聽征兵的人說內蒙古芳草連天,美麗如畫,所以便選擇了內蒙古。他說沒想到的是烏海不是芳草地而是戈壁灘,他永遠也忘不了當時荒蕪的樣子,眼前的只有黃土和枯草,他們那批知青的到來給這里的人口增加5倍,因為這里本來就沒人。他說基本上他們從無到有建好了海勃灣,當時的他們真是有著一股子的氣在那里,也不知道苦,累的時候大家一起讀毛主席語錄,唱革命歌曲,最多的是兵團之歌。他說當年有一本書叫兵團之歌,為此實踐團成員還去烏海圖書館尋找,也沒有找到,但是在網上找到了2011年重修版,只可惜已經被買走。實踐團成員無法想象當時烏海恐怖的樣子,也無法體會到他們的艱苦,但這些都不影響實踐團成員對他們的敬佩,也無法影響實踐團成員從他們身上學到了那么一點的奉獻精神。
下一步,實踐團成員又參觀了烏海的紅色博物館,可惜的是一些博物館并不在平時開放也不接待個人,導致有些東西實踐團成員只是從網上獲得瀏覽,不過這些并不影響實踐團成員從中獲得的能量。有幸的是實踐團成員參觀了一處私人紅色博物館,這個里面沒有什么特別貴重的物品,有的只是一些印著各種圖案的鍋碗,一些非常簡單的生活用品.可就是這些簡簡單單的生活用品,透露出了一個時代特有的昂揚向上的精神。實踐團成員仿佛看到了當時勞累又快樂的生活。
回到家實踐團成員詢問家里有沒有類似的物件,實踐團成員媽給實踐團成員拿出了家里珍藏毛主席徽章。實踐團成員媽說這是實踐團成員爸珍藏多年的,一直都很好的收藏。除了這些勛章,家里還有一些毛主席語錄,鄧小平語錄。實踐團成員媽說這些是實踐團成員老革命同志留給實踐團成員父親的,等實踐團成員成家了以后,就留給實踐團成員。實踐團成員想這些小物件,就是群眾里的紅色傳承吧。通過器具,傳遞尊重,通過言行,傳遞精神。紅色的傳承就在這一點一點中。
最后的一步實踐團成員來到了張耀國先進事跡展覽館。這是一位村委會主任,生前帶領全村人民脫貧致富。在這里實踐團成員最動容的是他《入黨志愿書》上的話:實踐團成員有過有錢的日子,但總覺得心里空蕩蕩的。自從當了村主任以后,實踐團成員覺得一個人不能只為自己活著,應該為大家,為全村人活著,這樣的人生才更有價值。這樸素的話語,體現了一個黨員最真誠的價值觀: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這樣得人生是有價值,是充實的。實踐團成員會向這位優(yōu)秀黨員學習,至少先做到為同學服務,這就是實踐團成員下一步的目標。
這次的紅色探索給實踐團成員收獲很大。實踐團成員找到的都是離實踐團成員的生活比較近,或者就是實踐團成員生活中一部分。所以給實踐團成員的感受也是比較生活。這次的實踐最大的兩個感受:積極和奉獻。在困境中積極,在群眾中奉獻。這就是實踐團成員此次實踐學到的紅色精神。實踐團成員也會努力向著這個境界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