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波:情灑蒸汽機車
作者:朱 波
2010-08-28 08:02
來源:煤炭新聞網
作者單位:重慶松藻煤電有限責任公司
隨著蒸汽機車在我們眼前逐漸的消失,我們松藻煤電公司的蒸汽機車也已經成為了歷史,在那漫長的蒸汽年代,我們這一代人為之付出了火熱的情懷。
80年代初期,我隨著大招工的隊伍來到了當時的松藻礦務局鐵路運銷處,被分配到蒸汽機車上做乘務工作。剛開始上蒸汽機車的時候,對于我來說既神奇也很榮耀;之所以說它神奇是因為這么大的一個龐然大物,開動起來是如此的輕松,它那利用蒸汽來推動機車運動的神奇力量,是我們讀書的時候都無法理解的實際問題,如今得到了驗證。說它榮耀是人們對“火車司機”的美譽稱呼,那更是給我?guī)淼臉s耀就別提有好多值得回味的話題…………
初來乍到,干起專門給蒸汽機車燒火(書名叫司爐工)的工作,天天都得給它加煤、加水、燒火、清灰;那1米多長帶T型把的鐵鍬、2米多長的火勾、還有1米多長的搖爐把,是我們常在不足3平米的駕駛室內翻來覆去擺弄的主要工具。為了克服身體在機車運行中的搖晃,我平日里都盡量站著尋找穩(wěn)定的感覺;在焚火中,也都很注意自己站立的位置,唯恐被搖晃的機車拋甩出去。拿煤鍬的雙手上,老繭皮脫了一層又一層,日復一日又年復一年;雖說每趟車下來都要燒掉3至4噸洗精煤炭,常常累得滿身大汗,濕透的衣服夾著煤灰和油污,就像是剛從煤礦里出井的礦工一樣。這些都沒有能阻擋著我想早一天當上真正司機的夢想,故而心情總是愉快和甜蜜的接受著,我很珍惜“火車司機”這一美譽職業(yè),更愛蒸汽機車。
隨著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在領導和同事們的信任及支持下,終于我也名副其實的坐在了火車司機的位置上,雖說沒有鐵鍬、火勾、搖爐把的舞動,從體力勞動轉變?yōu)橹橇趧?,質的變動改變了我更為注重安全行車的方式,上千萬元的資產,放在了我的肩上,我深深地感到責任和擔子的重要。從此,安全二字,牢牢在我的心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無論酷暑還是嚴冬,是白天還是深夜,我都決定做好每一個工作日,帶領班組人員認真仔細檢查,精心維護保養(yǎng)機車,保證了我所駕乘蒸汽機車的安全運行。
時光斗轉,蒸汽機車伴隨著我二十多年的成長,也隨著鐵路對蒸汽機車的逐漸淘汰,無賴地退隱下來;我也不得不放棄所愛,重新學習新的機型內燃機車。然而,內燃機車它永遠也替代不了我對蒸汽機車的那份情感,蒸汽機車是我成長史中的見證,那渾厚的“嗚…嗚…嗚”叫聲,給我留下的是我一身中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
隨著蒸汽機車在我們眼前逐漸的消失,我們松藻煤電公司的蒸汽機車也已經成為了歷史,在那漫長的蒸汽年代,我們這一代人為之付出了火熱的情懷。
80年代初期,我隨著大招工的隊伍來到了當時的松藻礦務局鐵路運銷處,被分配到蒸汽機車上做乘務工作。剛開始上蒸汽機車的時候,對于我來說既神奇也很榮耀;之所以說它神奇是因為這么大的一個龐然大物,開動起來是如此的輕松,它那利用蒸汽來推動機車運動的神奇力量,是我們讀書的時候都無法理解的實際問題,如今得到了驗證。說它榮耀是人們對“火車司機”的美譽稱呼,那更是給我?guī)淼臉s耀就別提有好多值得回味的話題…………
初來乍到,干起專門給蒸汽機車燒火(書名叫司爐工)的工作,天天都得給它加煤、加水、燒火、清灰;那1米多長帶T型把的鐵鍬、2米多長的火勾、還有1米多長的搖爐把,是我們常在不足3平米的駕駛室內翻來覆去擺弄的主要工具。為了克服身體在機車運行中的搖晃,我平日里都盡量站著尋找穩(wěn)定的感覺;在焚火中,也都很注意自己站立的位置,唯恐被搖晃的機車拋甩出去。拿煤鍬的雙手上,老繭皮脫了一層又一層,日復一日又年復一年;雖說每趟車下來都要燒掉3至4噸洗精煤炭,常常累得滿身大汗,濕透的衣服夾著煤灰和油污,就像是剛從煤礦里出井的礦工一樣。這些都沒有能阻擋著我想早一天當上真正司機的夢想,故而心情總是愉快和甜蜜的接受著,我很珍惜“火車司機”這一美譽職業(yè),更愛蒸汽機車。
隨著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在領導和同事們的信任及支持下,終于我也名副其實的坐在了火車司機的位置上,雖說沒有鐵鍬、火勾、搖爐把的舞動,從體力勞動轉變?yōu)橹橇趧?,質的變動改變了我更為注重安全行車的方式,上千萬元的資產,放在了我的肩上,我深深地感到責任和擔子的重要。從此,安全二字,牢牢在我的心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無論酷暑還是嚴冬,是白天還是深夜,我都決定做好每一個工作日,帶領班組人員認真仔細檢查,精心維護保養(yǎng)機車,保證了我所駕乘蒸汽機車的安全運行。
時光斗轉,蒸汽機車伴隨著我二十多年的成長,也隨著鐵路對蒸汽機車的逐漸淘汰,無賴地退隱下來;我也不得不放棄所愛,重新學習新的機型內燃機車。然而,內燃機車它永遠也替代不了我對蒸汽機車的那份情感,蒸汽機車是我成長史中的見證,那渾厚的“嗚…嗚…嗚”叫聲,給我留下的是我一身中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
本文作者駕駛蒸汽機車
上一篇:葉建:掃葉人
下一篇:黃吉沛:綠色文化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