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玲:回味春節(jié)
回味春節(jié)
一提起春節(jié),有一種莫名的煩惱。一周的假期,因父母家路途遙遠,鞍馬勞頓,疲憊不堪地回到家,稍作休整,就得幫著父母準備全家的“團圓飯”。除夕一過,來不及多陪父母說說話,馬上又得投入緊鑼密鼓的“轉轉飯”。從初一開始,兄弟、姐妹、同學、朋友挨家挨戶的吃飯、玩耍,一天到晚跑得暈頭轉向,還沒等清醒過來,又該忙著回單位上班了。此時的我禁不住回想起兒時的春節(jié)來。
記得在我孩提時候,臨近春節(jié),家里總是最熱鬧的:殺年豬、炒谷花(俗稱米花糖)、打糍粑…….,父母還會請來當地最好的裁縫給我們兄妹幾人做新衣服,家里人來客往,好不熱鬧。有了能干的母親,每件事都那么井井有條。
最難忘的是打糍粑,每逢此時,我都會站在一旁,看完整個制作過程,感覺既新鮮又好玩,偶爾還可以“偷”吃解饞。打糍粑的過程非常復雜,母親首先把糯米泡在水里約二十分鐘,撈起煮至七八分熟,再用大火蒸上半小時,然后把蒸熟的糯米飯倒在一張大簸箕上晾晾水氣,再倒入石頭碓窩里,然后叫家里力氣大的男人輪番用木錘使勁砟,直到糯米被砟得又細又軟,像揉成的面團,繼續(xù)不停的搗砟,直到不粘手為止,這樣做出來的糍粑更有韌性。待冷卻后切成片,用菜籽油燒開炸成金黃色,再淋上熬制好的紅糖,糍粑基本就算做好了。母親為了讓糍粑吃起來更香,還要把炒香的黃豆、芝麻搗成粉末灑在糍粑上,咬上一口,酥香爽滑,妙不可言!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讓我垂涎欲滴呢!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母親在墻上貼上年畫,再在門上貼上對聯,做上很多好吃的,然后發(fā)給我們兄妹一人幾塊“壓歲錢”。兄妹幾個穿上新衣服,拿著壓歲錢,喜氣洋洋地跑到街上,買一個笑和尚(彌勒佛面具)戴在臉上,再買上幾個糖人和喜歡的零食,相互間追逐打鬧,開心極了!
大年初一,鬧花燈也接著上場了,從初一到十五挨家挨戶的給人們拜新年,鬧花燈是小孩最喜歡的。鬧花燈的一般五六個人,除了一個幺妹其他全是男的,敲鑼、打鼓、吹嗩吶、拉二胡的,可謂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幺妹,只見她身穿一件粉底綠花長裙,濃妝艷抹,頭戴鳳冠,身披霞帔,手拿花絹,與一個身穿長衫、手持摺扇的男子,面對面的扭著秧歌。他們配合自然默契,動作表情幽默詼諧,加之幺妹體態(tài)豐腴,扭起秧歌來別有一番韻味,逗得大家臉上都樂開了花,個個笑得前俯后仰。他們跳了一曲又一曲,拜完東家拜西家,所到之處,人群總是峰擁而至,熱鬧非凡。我也隨著村里的一群男女老少,一路追趕著花燈,追趕著漂亮的幺妹,盡情地享受著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完全沉浸在那份愉悅的幸福之中。嘹亮的嗩吶聲、鑼鼓聲夾扎著人們的歡聲笑語,回蕩在村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過春節(jié),物質生活比兒時豐富了許多,餐桌上雞鴨魚肉、山珍海味樣樣不缺,各式各樣的零食應有盡有,電視里春晚節(jié)目豐富多彩,喜劇、小品幽默搞笑。但童年時那種濃濃的年味卻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腦海里,揮不去,抹不掉。
(作者:川煤集團威達公司辦公室 胡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