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祖波:由再聽評書《清官冊》所想到的
由再聽評書《清官冊》所想到的
作者:萬祖波
每當(dāng)無事可做的時候,我總會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拂去身上喧囂的塵埃,靜下心來打開收音機,搜索一段好聽的評書細細品味。或許是小的時候受祖父的影響吧,以至于讓我也沾上了收聽評書這番喜好。
這不,剛剛打開收音機,耳畔就響起了看似久違了的,卻又非常熟悉的沙啞聲音。原來電臺正播放著名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單田芳老先生的經(jīng)典評書《清官冊》盡管以前的日子里我早已聽過了,但是想想里面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我仍然繼續(xù)聽了下去。
《清官冊》這部評書講述了清朝康熙年間靖海侯施瑯之子施世綸一生為官,正直無私,不畏強暴,經(jīng)常深入田園鄉(xiāng)社私訪,敢同權(quán)貴斗爭,在黃天霸、賀天保等人協(xié)助下,打擊貪官豪強,包括王公、貝勒、皇親國戚,懲處地痞流氓,緝拿殺人兇犯,破獲盜馬、盜杯、盜牌,盜印的系列故事,最終贏得了康熙帝“江南第一清官”的美贊。
常言道“賢人思他人成名后的苦,庸者看他人揚名之時的歡”因此我則想,施世綸公為官一生歷盡艱險,甚至不惜丟棄自己的生命,卻能秉法理判案而不失公允,心懷道義兩肩當(dāng)而不畏權(quán)貴低腰,這是為什么呢?我猜想之所以施公會這么的一生無畏,他的內(nèi)心應(yīng)該有種信念,有種堅守,有種正氣使然之故吧!至于這信念或堅守亦或是正氣的來源則是清廉二字。因為施公心中始終堅守不忘清廉二字,所以成就了他的業(yè)績,成就了他的名節(jié)。
可見清廉這盞燈對于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人的名節(jié)是何其重要啊。古往今來因為清廉自然成就了許多的人,演繹了許多的事:東漢楊振拒金、北宋寇準哭拜《寒窗課子圖》而拒壽、北宋包龍圖不取端硯、海瑞諫言、鄭板橋畫竹、劉墉誅子、于成龍羅城縣拒禮等等。
追昔談今,在當(dāng)下我們細看那些被查出的落馬官員,他們哪一個沒有大量的錢財、哪一個沒有名牌器物、哪一個沒有多處房產(chǎn)?或許落馬后鋃鐺入獄的他們,總會留下滿眼淚水的嘴臉,一幅高度悔恨交加的模樣,反思出一段段耐心深思的人生道理來??傊麄兊姆此季褪且粋€道理“告誡后來人早知如此何必當(dāng)初”
是啊,有些人偏偏就是不知如此,就有當(dāng)初。為什么會這樣?說到底就是身居官位的他們原本純潔的思想上出現(xiàn)了渣子,靈魂上覆蓋了灰色,憑著僥幸的心理,最終一錯再錯,鑄成大錯。鋃鐺入獄,無法逃脫。
我要說的是,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具有一定工作權(quán)限的擔(dān)責(zé)執(zhí)事者,首先:一定要加強廉潔知識學(xué)習(xí),提高是非面前自我區(qū)分的本領(lǐng),真真正正的筑牢純潔的思想防線,使之堅不可破;其次:詳細算好清廉這筆賬。你堂堂正正一路走來,歷經(jīng)各種勞苦,成就了今天這個角色,人人認可或鼓勵,你更當(dāng)倍加珍惜,日日勤勉執(zhí)事,萬不可因為一些不正當(dāng)?shù)奈锲?,而蒙蔽了眼睛。要知道不義之財如流水的道理、要謹記儒家《論語》里孔老夫子那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告誡,算好清廉這筆賬。為了不義之財而丟了帽子、害了家庭、污了名聲,幾輩子悔之晚矣也一點劃不來。您說是不是?
最后將自己喜愛的清代清官福建巡撫張伯行所作的《禁止饋送檄》一文中這么幾句話“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事,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常常讀之,思之,以自警,事自勉,端正行為,走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