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祖波:饋贈給我們的情懷與道理--再讀《新五代史》有感
饋贈給我們的情懷與道理--再讀《新五代史》有感
作者:萬祖波
大凡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真正稍有涉獵者,對于歐陽修其人與其作,我想我們這些后來者還是相當熟悉的。畢竟但就歐陽修其人的名氣而言,在中國文學歷史長河中可算是一顆比較耀眼璀璨的明星。我作為一位立志探究中國文學的愛好者,至少我是非常佩服敬仰歐陽修先生的,因為先生在行為中,饋贈給了我們許多至今值得感悟的情懷與可以深思的道理。
文學大家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文學上著述頗豐,尤其是散文游記;史學上貢獻極大,編修了二十四史中的《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政治上趨于變法改革,針砭時弊,敬獻良言。尤其是他還開展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提出為文要通曉現(xiàn)實,為文要結合時事,為文要讓讀者明白道理,反對雕飾虛浮,反對注過多重辭藻,做到明道致用。
歐陽修先生,一生心系國事,憑著一顆至誠之心,不顧年老體弱,自己盡心盡力日夜耕耘對薛居正之《五代史》進行專研考證,歷經(jīng)至少17年時間自己編撰了《新五代史》用以幫助當朝統(tǒng)治者通曉治國之理。歐陽修先生生于三帝宋真宗,卒于六帝宋神宗,一生只存六十五年而已。他的一生中歲歷經(jīng)宋遼多年征戰(zhàn)、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等影響中國歷史的重大關鍵事件,深知治國任務之重,治國之理之深。盡管自己晚年處于六帝神宗時期,總體社會安定平穩(wěn)。但是大憑著深邃的眼光,銘記歷史王朝興衰的事例,頭腦清醒的決定自己私修前朝歷史,以此總結興衰原因,查找興亡之道,字字珠璣積累成警示之書,以提醒當朝國君,體恤民生,勤于朝政,珍視河山維系之艱辛。從四帝宋仁宗開始編修,歷經(jīng)五帝宋英宗,直到六帝宋神宗時,歐陽修至少花費17年時間,編寫完成了我們后來者所稱的《新五代史》在歐陽修逝世后一個月,他的家人將此書獻上,另宋神宗大為吃驚、大為感動。宋神宗贊曰“功名事業(yè)三朝相,道德文章萬事師”那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也足以看出歐陽修為官對國家的一腔熱愛,對國君的無比愛戴。對于當下為官者,歐陽修先生的為官精神,又何嘗不是一種寶貴財富呢?又怎么不另當下為政者進行一番思考呢?
說到《新五代史》一書,自然就會談到歐陽修先生的名篇《五代史伶官傳序》所照耀給我們這些后世者們的智慧光輝。為很好的加強說服力,增加哲理性。歐陽修先生對于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共計73年間的歷史事件、王朝更迭進行詳細研究,對期間王朝屢屢短命的原因進行思考。最終歐陽修先生選定了五代王朝之一的后唐唐莊宗李存勖的事例,向先生所處的當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警醒。該篇文章層次分明,思想清晰,文章一開口就直接開宗取義的點出先生習作《五代史伶官傳》之序言文章的中心思想“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緊接著概述了后唐莊宗前期英武,不忘父親重托,繼承其父遺志,大敗敵國燕國,用繩索捆綁燕王劉守光和其父劉仁恭二人;戰(zhàn)敗敵國梁國,迫使梁國皇帝朱友貞自殺,最后唐莊宗將朱友貞頭顱放在木匣,用來祭奠其父。最后唐莊宗建都洛陽稱帝的事跡,刻畫唐莊宗前期的圣明和英武。
可以好景不長,自從唐莊宗稱帝后,思想逐漸貪于安逸,沉迷于寵幸那些歌舞戲曲為業(yè)的伶人戲子,甚至莊宗自己竟也登臺唱戲,再不問國事朝政,君臣也都離心離德。最終僅在稱帝之后的第4年,公元926年,自己的義兄弟李嗣源被軍隊擁推造反,唐莊宗自己宮中的指揮使郭從謙也造反,火燒興教門。莊宗在奮力抵抗中,被亂箭穿心,一命嗚呼后,又被大火焚燒,莊宗只活了短短38歲。
針對唐莊宗的悲慘下場,歐陽修評價曰“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最后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大聲向世人說“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者多困與所溺”這樣的響亮、沉甸,卻又值得百味深思的道理。
掩卷沉思,面對著這些發(fā)人深省的道理,讓我更加深有所,獲一番心得---
“滿招損,謙受益”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不論取得什么樣的成績,萬不可沾沾自喜,要有一顆放眼長遠迎接挑戰(zhàn)的打算才可以,平時注意自己的份量,不可不接地氣,飄飄然。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就是說一個部門,當同心同德,為確定的目標而全力奮發(fā)進取,始終要勤勤懇懇,一以貫之,時時處在憂勞的勤奮狀態(tài)。當取得成績時,也要頭腦清醒,不可安于部門發(fā)展的現(xiàn)狀。否則只能受到發(fā)展規(guī)則的懲罰,甚至部門遭到垮臺或淘汰。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者多困與所溺”則警示人們,不論從事什么職業(yè),當要頭腦清醒,廉潔敬業(yè),始終牢記法紀觀念,萬不可不講求制度規(guī)定,隨意惹出亂子,不貪污受賄、不以權謀私,不制造矛盾,不到處惹禍。平時中,也要注重自我喜好,正確審視自我愛好,加強學習,不可思想空虛,沾染惡習。
朋友們,還有一點需要說的是,臨對著上述道理,因為無視或者遺忘,使得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幾千年來遭致毀身、惡名、敗亡的各種事例,您說:難到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