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檢查切莫“諱疾忌醫(yī)” 劉修銀
當前 ,我市參加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各區(qū)縣、各單位、各部門已進入對照檢查階段,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體要求,正在陸續(xù)召開民主生活會。筆者認為:對癥下藥“治治病”是決定民主生活會質(zhì)量高不高 ,效果實不實的關(guān)鍵所在,務必做到對照檢查不遮不掩,互相批評見筋見骨,切莫“諱疾忌醫(yī)”!
“ 諱疾忌醫(yī)”這一成語源于《扁鵲見蔡桓公》的歷史故事,說的是戰(zhàn)國時期有個名醫(yī)叫扁鵲,見蔡桓公時,指出他身患病疾,而蔡桓公不但不承認自己有病,反而說:“醫(yī)之好治不病之功”。后來,扁鵲三次警告他有病,但蔡桓公仍不以為然,結(jié)果終因病情惡化而亡。于是,后人就把“諱疾忌醫(yī)”用以比喻一些人掩飾自己的毛病,不敢正視自身問題,,不愿意接受批評,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最后走向反面。
人有了病就要尋醫(yī)問診,打針吃藥,及時醫(yī)治。思想和作風出現(xiàn)了毛病,也要主動排查,聚集“四風”,找出癥結(jié),抓緊醫(yī)治。如果向蔡桓公一樣,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對自身的“病癥”,既不認賬,又怕別人挑“毛病”,不愿意接受“醫(yī)治”,就可能使思想和作風的“小疾”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發(fā)展到病入膏肓,最終由無藥可治而結(jié)束“政治生命”。
對照檢查切莫“諱疾忌醫(yī)”,要堅持問題導向,成績不講…跑不了,問題不講不得了。問題就是“病灶”,治病的前提是正視問題,找準問題,才能對癥下藥,手到病除。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謹防兩種傾向的出現(xiàn)。一種是缺乏善對批評,聞過則喜的心胸和勇氣,聽不進不同意見,凡是有人批評,聞過則“怒”,總認為別人在“挑刺”,與自己過不去;一種是處處到好人,從不得罪人,奉信世故圓滑的人生處事哲學,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誰也不行罪,從不言人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風氣和作風,必須動手術(shù)加以根治。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面對思想和作風出現(xiàn)“病患”,要有直面“病患”的勇氣,刮骨療傷的決心,才能找準病灶,抓住要害,對癥下藥,即要醫(yī)治自身的“病患”,確保健康,又要指出他人自上的“毛病”,治病救人,決不因為能看到問躲著走,碰到矛盾繞著過,當好好先生而貽誤治病的時機,害了自己,害了他人,損害組織形象。
在對照檢查中,我們要深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所蘊含的真諦,牢牢記取“諱疾忌醫(yī)”的教訓,決不能效防剛愎自用諱疾忌醫(yī)的“蔡桓公”,對思想和作風存在的“毛病”,即要敢于認賬,不怕揭短,直面問題,又要虛心接受別人提出的批評幫助,端正態(tài)度,及時醫(yī)治,超前防范,把“小病小患”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確保思想健康,作風過硬實。
(劉修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