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奇:又到鎮(zhèn)外觀古窯
距鎮(zhèn)外三里多有座古磚窯,聽爺爺講,他的爺爺小時候就有了這個窯場,這樣算下來這座窯便有了十代人左右的歷史。據(jù)一位泥水老匠人講:明、清、民國和解放后的磚尺寸不一,年代越近尺寸越小?,F(xiàn)在鎮(zhèn)里保留的那些老建筑,觀察磚的尺寸就能判斷出是哪個年代的。
1967年公社建起機制磚廠,這座古窯的匠人就轉行了。時光流逝,現(xiàn)在他們多數(shù)人謝世,坍塌的古窯被瘋長的荊棘、鬼圪針等野生植包裹得嚴嚴實實。前幾天,我又來到這古磚窯,四十多年前工匠們勞作時的身影又展現(xiàn)腦海里。
人工制磚每一道工序都拌著匠人的汗水。第一道工序備土,匠人用頭在一丈多高的土堰下掏土,再順著掏空的土堰上方往下挾鋼釬,大塊的土方垮落下來,用獨輪車把土運到坯場上。
匠人用水將土浸透,赤腳踩上幾道,再用鏟子翻動,揣成面團樣,雙手將一塊坯的泥土舉起,用勁兒砸進坯模,這砸力一點兒也不能省,不然磚坯就會缺少棱角。用鋼絲鋸弓在坯模表面切平,搕出磚坯,整齊劃一成行擺到坯場。再回頭抓一把沙撒進坯模,防止泥土粘結。等到磚坯能夠拿起個兒,碼成齊腰高花墻,風干曬透。一天打600塊坯,須步行40多里,承受上萬斤的重量。都是露天作業(yè),如果能在樹蔭兒下飲水小憩,那是再美不過。遇到突如其來的陣雨,如來不及把磚坯蓋嚴實,一天汗水就成為水泡。
裝窯要按照磚窯的火道和走勢布局,這是保證磚塊質量、減少時間和用煤量的關鍵。窯火一旦點著是不可以熄滅的,燒窯的就要吃住在窯爐旁觀察火勢,燒透需要七八天。
磚燒好后洇水熄滅,一團白霧從窯頂噴向空中,產生很高的蘑菇云,非常壯觀。第二天就往外背磚,還沒散去的余熱撲面而來,嗆得人直咳嗽。匠人用舊鞋底穿起來當護甲護住脊梁,再背上一個木頭架,從窯里自上而下卸磚,背出窯洞,清脆的青磚就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