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社
先說地理,石旺溝坐落在太行山南端,屬丘陵半濕潤氣候,地下水資源及礦產(chǎn)資源豐富。莊東有后深溝,中間..." />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吳軍社:古今石旺溝

作者:吳軍社 2015-06-25 11:34 來源:煤礦安全網(wǎng)

古今石旺溝

吳軍社

先說地理,石旺溝坐落在太行山南端,屬丘陵半濕潤氣候,地下水資源及礦產(chǎn)資源豐富。莊東有后深溝,中間有沙涉溝,西有西溝三道溝,是太行山隆起的產(chǎn)物,黃沙山及紅土圪答、黃土圪答中含有大量黃沙證明這里在很早以前是汪洋大海;大寧煤礦開采的3#煤說明此地曾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莊南是蘆葦河。過去的蘆葦河終年溝滿河平,遇大雨更是橫沖直撞。最近幾十年才逐年干涸。

那么,為什么叫石旺溝。我們古人對于村名地名的命名非常講究。石旺溝單從字面上看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但是,如果細分析很有意思。石----過去指糧食的數(shù)量,比如一石糧的“石”就是石的石,石、斗、升、呷,一石糧食大概就是120斤左右,一斗50斤,一升5斤,一呷1斤。石旺溝就是指糧食非常興旺之溝。石與擔雖然同字不同音,但與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暗合,從中可以體會出我們石旺溝的祖上給莊上命名時費了很大的心機。

再說建筑。石旺溝初始建莊是土窯洞和土柸房,后來到明朝中期穩(wěn)定以后才建磚瓦結構房。有王家院、張家院、衛(wèi)家院、吳家院,總體稱之為疙擋上、后溝、磨道院等等??傮w建筑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這種建筑一是具備了防御性,一是體現(xiàn)了家族性。在分家過程中,一般是搭配分配,大配小,東配西,這種辦法主要是害怕敗家后要優(yōu)先賣給自家兄弟,防止賣給外人。 一般上四合院里都有中宮爺,一是規(guī)定了院子的衛(wèi)生責任區(qū)和領地,二是規(guī)定了回家能同時休息互不干擾,這是住院的規(guī)矩。

說完地理和莊的命名再說人物。石旺溝人是什么時候到這里定居的應該追溯到元朝。從后深溝服興莊的土窯洞到青草嶺再到西瓦半山腰的土窯洞里面有人生活過的蹤跡來看,應該是元朝時期石旺溝人居住時候留下來的。因為蒙古人比較野蠻,宋末,蒙古人的崛起,對華北、華中居民有著史無前例的沖擊,對居民的盤剝、剝削是異常殘酷的。他們把居民分為四等,壓制漢人。在各村實施了十戶養(yǎng)一兵勇、童男童女輪流伺候,不僅伺候,還要唱小調,因此就有民間藝人專門作詞作曲。元曲由此誕生。就是新媳婦也要先進貢元兵。老百姓為了躲避蒙古兵的強弓利箭,舉家、舉莊遷往它地。(你說兔跑那么快人家還能夠射住,你人能夠跑多快)所以管道兩旁只有兵營沒有百姓。上面說的土窯洞就說明石旺溝人在哪個時候躲在深山老林里偷生。(所謂偷生就是打個土窯洞,刨幾個小塊地瞎胡種點,在土溝、后深溝、青草嶺溝溝舀點水偷生)

說到這里,就說一下過去打仗。元朝以前打仗是打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元朝以后是打速度和準備。蒙古人征服中國、歐洲的俄羅斯一部分以及朝鮮、越南、緬甸當?shù)?,靠的就是速度和裝備,人靠搶糧,馬靠劣草,從中國歷史來看,數(shù)元朝的地盤大,到明朝中后期,隨著社會的安定,陽城住在山里面的人大部分遷往蘆葦河、獲澤河以及沁河兩岸。因此,石旺溝人推斷應該是明朝時候聚居的。你從建筑上來看,石旺溝的民居建筑明顯帶有明朝時期的特征。

那么,石旺溝人是什么人的后代。推測是我們應該是金人的后代。嚴格的說我們不是漢族,我們應該是滿族,后來經(jīng)過漢化成為漢族,北方人的特點是彪形大漢孔武有力,而南方人的特點是小巧玲瓏芊芊細手。當然,我們有可能是蒙古人的后代.朱元璋攻占北京后,一些元朝官兵來不及撤退就地隱名埋姓充作良民。像陽城南鄉(xiāng)姓原的特別多,他們大部分是元朝蒙古人的后代。因為元與原聲音一樣。有紀念元朝的意思。我們這里有沒有蒙古人很難說。所以,現(xiàn)在有的人講究自己是誰的后代,是姓什么的血統(tǒng)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隨著戰(zhàn)亂、遷徙、天災人禍,我們的祖先很難確定,包括姓名。姓名皇帝可以賜、自己可以起,有跳門坎的,招徠入胥的等等,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說清楚。但有一點,我們這里肯定有元朝官兵居住過。像疙瘩、疙圈、疙絕、疙隆、疙堆、疙擋、疙石等等就是蒙古語。其中,煮疙瘩就是罵蒙古人。據(jù)一些打鐵的說,元朝以前馬不釘蹄,元朝以后才釘。馬釘上蹄后,走起來的聲音疙瘩疙瘩響,老百姓一說疙瘩就是暗罵蒙古兵,煮疙瘩就是煮蒙古人,煮吃你短壽。“捉鬼弄判”最早就出在我們陽城。元地主武裝擴裹帖木爾(又名王保保)統(tǒng)治山西期間,由于殘酷壓迫造成許多無人區(qū)。丟失一個元朝官兵殺十戶,著名的西夏屠城就死了千萬人。所以,陽城人為了不讓元朝官兵報復,以神鬼、教派作掩護采用暗殺、活埋等方式使元兵神秘消亡,事后嫁禍于“神”“鬼”,捉鬼弄判就源于此。

我們現(xiàn)在所吃的月餅最初就在元朝。到元朝后期,華北紅巾軍迅速興起,他們制作了月餅,在里面藏上“驅除韃虜”“誅殺元兵(月餅)”的紙條,號召人們在八月十五起兵反元。元餅暗指元兵,“驅除韃虜”中的韃虜就指蒙古人。今天,這個信息大部分年輕人已經(jīng)不知道了。只知道八月十五吃月餅是合家團圓的意思。

那么,元朝以前有沒有人在石旺溝生活??隙ㄓ?。留留伯窯后的土窯洞、同社叔原來住的土窯洞以及土溝、疙梁口、東腰等地的土窯洞能夠說明元朝以前有人居住。理由是,痷山修建于唐朝,證明唐朝就有人類在這一代居住。后來遇上元朝戰(zhàn)爭,人們才逃往深山老林。那么,再往上追石旺溝人可以追到什么年代這個真不好說。就我們整個陽城來說,1973年據(jù)國家考古隊考察,在次營發(fā)現(xiàn)有尖狀石器及一些采集物(類似于藍子)證明起碼6500年前陽城有人類生活。再往前面追就要追溯到商朝,據(jù)史料記載,商湯二十四年因大旱,從太行山腳下(河南濟源)到桑林祈雨。這里的“桑林”指析城山。從這點看也能夠說明從中國商代陽城就有人類活動。那么再往上追恐怕就要追到人類起源。

人從哪里來,人是猿轉變,猿從哪里來,電子產(chǎn)生猿。 ----物質起源于力。一切物質在運動中產(chǎn)生、變化、發(fā)展。所有物體,我們無從想象它的過去,更無法預知它的未來。就像我們現(xiàn)在所吃的小米,有可能以后會變得像玉米一樣大。其中,電子對于物質的構成起關鍵作用。比如土豆、西紅柿可以發(fā)電、證明一切物體都存在電子。

由此可以肯定,一千萬年前非洲大裂谷形成以后,人類的祖先—--大型古猿就是經(jīng)過大自然的物理運動而產(chǎn)生的。

古猿產(chǎn)生之后,由于非洲大峽谷干旱、高溫,不適宜生存,他們就往氣候條件較好的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轉移。

加拿大有一部反映人類起源的影片叫《突變》,里面既有史實又有科學分析,值得借鑒。

遷徙到亞洲的古猿,一部分進入印度等地,一部分進入到中國的云貴高原和黃河流域。應該說,我們陽城人就屬于云貴高原這一支。

人類的進化歷程,就是競活的歷程,比如石頭,皮最硬,比如次菜,有次。等等。

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正在破譯。比如做夢。

為什么說石旺溝的民居是明朝修建的。這里說明一下。應該說,朱元璋打下中國后,全國死人太多,山東、兩浙、兩湖等地幾乎成為無人區(qū),赤地千里哀鴻遍野。于是就搞了人口遷徙。怎么遷,兄弟姊妹擇人遷徙,兄弟兩必須遷一人,兄弟四個遷兩人,真正成了妻離子散,家破人離。所以洪洞大遷移實際就是一部血淚史。明朝在山西洪洞縣先后進行了18次,涉及到全國10多個省500多個縣,有的還遷到了東南亞一帶。山西相對來說在戰(zhàn)爭期間打仗較少,所以人口較多,像河東的長治、高平、晉城,河西的運城、晉南等地人員爆滿,所以一磨一磨遷了好幾次。到明朝萬歷年“一條鞭法”政策促進了經(jīng)濟、人口發(fā)展,全國尤以山西澤(澤州)、潞(長治)為多,山西又以澤州為最,人口超過全省四分之一,達到50萬,故朝廷又單獨對澤州人口進行了遷移。

那時候,陽城籍人王國光為戶部尚書,(戶部尚書相當于總理,過去兵部尚書為軍委主席、禮部尚書相當于今天管人事、思想的黨委書記,禮部、戶部、兵部相當于今天的黨政軍)話說王國光深知陽城地理環(huán)境、風土民情。他知道,依河而居是陽城人的習慣。因河谷水足地肥,收成穩(wěn)定。加之視野開闊,應對匪患、兵禍具有很強的機動性,故多聚居于沁河、獲澤河、蘆葦河等兩岸。到明中后期因人口稠密不均造成人多地少引發(fā)諸多矛盾。而位于陽城南部的析城山、西部的中條山等地,雖為蠻荒之地,但桑林資源豐富,漫山遍野都是寶,是亟待開發(fā)的巨大寶庫,也是移民的理想之地。

怎樣才能使河谷兩岸居民離開熱土,搬遷到稀有人煙的山區(qū)呢,王國光想了個辦法,即移民三年不交稅。為了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總數(shù)不減,他把這部分稅收疙拉在河南濟源。

于是,在萬歷年就有了高平赤土坡遷移(今高平店上村)。很可能,我們石旺溝人有一部分就遷徙到了析城山、中條山、王屋山一帶。

上面說過,石旺溝人是元朝戰(zhàn)爭結束以后從深山老林里面出來聚居到這里。那么,莊人在明清時期的莊人的生活非常困難的。

村民使用簡單的生產(chǎn)工具開發(fā)出東腰、西瓦、疙梁口等田地需要好幾年時間,而且新開土地缺乏地力,一開始多種寡產(chǎn),根本滿足不了生活需要。加上出門就是山,種、收完全靠擔,身體消耗非常大。因此。男人在農(nóng)耕時代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主要原因。高強度的勞動也只能是糠菜半年糧、樹皮加草根。據(jù)《陽城縣志》記載,除清光緒三年大旱外,還有道光、咸豐年間十五年大旱“麥無一粒、瘟疫大行、尸骸遍地、無人存殮、人互“食”、狼“食”人”,過去吃人怎么吃,易子相食,就是換小孩吃,想想都可怕。此外交通特別困難,明清時期村民出行完全靠走,而且蘆葦河成為必經(jīng)之路。夏天河里走,冬天冰上行。向東沿蘆葦河到沁河經(jīng)過擺渡才能夠到晉城,下河南則經(jīng)陽城到三窯過吊驢橋才能夠到濟源,向西唯有經(jīng)沁水入晉南。吃水困難。由于條件所限,莊上人常起五更、摸夜晚挑水,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實現(xiàn)自來水為止。上學難。明清時期多為私塾,平常家庭的娃娃受不到文化教育,解放以后莊上也只辦有復式四年級班,初中要到大寧求學,娃間常常是披著星星走,頂著月亮歸,而且爬山涉水,頂風冒雪。我在中國新聞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上學難,擇取一段聽聽;

我出生于六三年,生活艱苦遇饑慌。

父母晚上要加班,生產(chǎn)隊里把活干。

家里剩下我和妹,最怕黑夜孤苦睡。

秋風啪打門和窗,電線桿上魔鬼狂,

風吹油燈忽閃閃,無數(shù)怪影暗中藏。

妹妹年幼不懂事,早早入睡進夢鄉(xiāng)。

我睜雙眼盯窗戶,只盼父母腳步響。

莊上念到四年級,后到大寧把學上。

山高路陡饑狼嚎,溝深涉水點路燈。

尤其怕過高莊坡,妖魔鬼怪傳說多。

坡后墳地坡前涯,野獸出沒人人怕。

每每路過高莊坡,腦跟吱喳心跳急。

以上說是上學。再說生火難。村民買不起煤炭,每天要花費一定時間打集柴火,屋子里常常是煙霧繚繞。解放以后雖然政府在柏山提供煤炭,但因為一條蘆葦河所隔,莊上人也要趁蘆葦河水小的時候趕上牛車(鐵疙轤)去拉生火等等。

石旺溝村民的艱難生活就是陽城人民在農(nóng)耕時期的真實寫照和縮影。怎見得,有潤城人、明戶部尚書王國光詩為證:

云蒙山日日霧照,鰲背山賽過天高,

蘆葦河不知深淺,析城山冬夏不離棉襖。

謎山蟲,人來大,稀屎圪洞八百里。

不用看莊不大,農(nóng)耕時期村民靠自己的智慧大事小事基本不出莊。比如在農(nóng)具方面到鐵匠鋪可以制耬、耙以及造鋤、鎬、鍬、鐮刀、斧頭等等,在建筑材料方面自己制作石料、磚、瓦、梁、檁條、編耙(此耙指房屋上之所蓋),也可以編筐、簾、席、簸箕,還可以制織布機、扇車、扇風機、水桶、斗、升、呷以及案、搟面杖等,還利用蘆葦河開有磨房,(原來在大寧機井和老山溝現(xiàn)在住的地方有兩個水磨房,它為大寧、石旺溝人減輕體力、節(jié)省時間立了大功)凡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物品大部分都可以制作,雖然這些東西早已淡出人們視線并被現(xiàn)代生活用品所替代,但它在一代又一代石旺溝人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莊上有木匠、磚瓦匠、石匠、編織手、裁縫手、教書先生以及中醫(yī)、挑癬的、頂老爺?shù)牡取?/p>

原來石旺溝的廟,應該追溯到北周時期。北周時期,曾經(jīng)有一個“滅佛”運動。自佛教引入中國后,歷代朝廷對佛教的寬容政策使得佛教勢力迅速發(fā)展。一方面,部分田產(chǎn)歸廟寺管理,擠占了國家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和尚只耕收不上稅的特殊政策,導致全國七分之一的人涌入寺廟充當和尚,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引發(fā)諸多社會矛盾。

為增強國力,周武帝決定廢佛。通過滅佛,大量和尚或為民、或充兵,不僅使寺廟土地回歸國家,而且增加了勞動力,鞏固了國防。

為使百姓精神有所寄托,周武帝認為,湯帝不僅是消滅夏桀的圣君,還是為民祈雨的仁君。因此,周武帝決定請出湯帝為政治、經(jīng)濟服務。在周武帝推崇下,人們紛紛效仿湯帝向天祈雨,并廣建湯帝廟。

湯帝廟的規(guī)模興建,是從宋代開始的。北宋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多,宋朝鼓勵地方修建廟宇,元朝時期,統(tǒng)治者雖然推崇藏傳佛教,但對信仰不做強制規(guī)定。為籠絡漢人,在經(jīng)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有選擇性地修建了一些湯帝廟。如在沁水下游修復了湯帝廟并加塑了佛像;在晉城大陽、河南濟源等地新建了湯帝廟。到清朝,清政府吸取蒙古人先樹敵后剿敵的教訓實行滿漢聯(lián)親、滿漢聯(lián)姻,消除民族之間的矛盾,并且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對民間修建湯帝廟的行為給予了支持鼓勵。我們陽城大部分廟宇就建于清后期,如町店、義城、上黃、大寧包括石旺溝的廟從那時候修起一直延續(xù)至今。

廟院過去也稱之為祠堂、社房,是村民議事、傳遞孝文化以及進行較大活動的場所,解放以后改為學校,上個世紀撤修。

明清以后村民家中通常在正屋放置長條幾案一張,幾前放方桌,桌子左右放連手椅(太師椅)一對,大柜、頂梁柜(柜上放箱)各二,多倆倆對稱。家中多放一支圍板床。桌、箱、柜多用老漆,光亮可鑒,而且有各色花鳥圖畫。屋子正中掛有中堂、字畫。一進門給人以暢亮、典雅的感覺。

炊具以鐵器為主,有鐵茶壺、鐵鍋等,也不乏沙鍋、銅器、鋁壺等。直至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仍用粗瓷花碗,水桶是笨重的自制木箍桶,提一桶水總重要達到三四十斤,費力又費時;夜里照明一般使用蓖麻油燈、煤油燈,普通人家夜晚出門只有用紙糊燈,有辦法戶才使用馬燈和手電??簧弦话沅伒氖窍癁榈?、次為粘,而后才是褥子、土油布。打掃衛(wèi)生用的是苕黍和掃帚,遮陽用的是用麥秸稈編成的草帽,遮雨則是自己綢繆的雨傘。

說到石旺溝不能不說一些聞名蘆葦河的吳(武)秀才。(省略)

說到石旺溝不能不說一下陽北政府。1940年日本占領陽城后,在東西北留芹池、南北白桑臥莊等地筑起據(jù)點和碉堡,將陽城條塊分割,使之南北不能相顧、東西無法呼應。為適應抗戰(zhàn)需要,陽城縣委將機關一分為二,設立南、北抗日政府,其中陽北政府就長期駐扎痷山、五里廟、劉村,時不時經(jīng)過石旺溝。早期我們石旺溝的黨員達到好幾個,還有女黨員。他們?yōu)榭谷諔?zhàn)爭做出了杰出貢獻。后來到解放戰(zhàn)爭打運城攻臨汾也積極參戰(zhàn)以及參加了抗美援朝。在輸送兵員、民兵參戰(zhàn)、全員支前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說到抗戰(zhàn)不能不說蘆葦河。大寧人反維持很大程度得益于蘆葦河,蘆葦河真正是 我們的母親河、救命河。因為蘆葦河是一個天然險阻,他擋住了日本人的鐵蹄。(暫時完,待下一部分整理完成再發(fā)。)

煤礦安全網(wǎng)(http://m.cltuan.cn)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wǎng)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