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耶路撒冷——讀徐則臣長篇小說《耶路撒冷》
“我將去耶路撒冷念書,那個有石頭、圣殿和耶穌的地方。我不信教,只是去念書。耶路撒冷,多好聽的名字,去不了的話我會坐立不安。”小說從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京華時報》專欄作家、主人公初平陽要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做訪問學者回故鄉(xiāng)賣老房子籌錢開始切入。雖然初平陽回故鄉(xiāng)只有短短半個月時間,作者卻運用回憶與現實相結合的手法,再現了他們70后幾位發(fā)小30年來的真摯、純潔、感人至深的友情。
小說以幾位主人公的名字為一章節(jié),再現了初平陽、楊杰、易長安、秦福小他們幾位發(fā)小年齡不同、相同的少年成長印記、成人后不同的人生經歷。
他們4人,無論是誰,相互之間在內心里都把彼此當成最好的兄弟、最好的姊妹,情同手足,他們每個人都在內心里深深懺悔,將他們對發(fā)小的懷念與友情轉移到了其姐姐秦福小的身上。在景天賜死后,初平陽、楊杰、易長安和福小的早戀男友一起,利用假期到全國各個城市去尋找離家出走的福小。一路上奔波勞累,經歷的苦只有他們知道,這也正是70后所具備的堅韌不拔的性格和敢于擔當的責任,他們認為,找尋逝去發(fā)小的姐姐是他們責無旁貸的責任。這也就出現了制造假證的易長安早知自己會有身陷囹圄的那一天,及早為他們3人在銀行開戶各存了一筆錢,讓他們可以應急使用,剩下的幫他照顧他的父母。在聽說初平陽要賣房子的時候,楊杰和易長安爭著購買,初平陽當然知道這兩位發(fā)小的意思,他們是要以買房子的名義資助他出國留學;而初平陽在得知福小要買他的房子撫養(yǎng)長相酷像發(fā)小景天賜的養(yǎng)子后,毅然推掉了高于市場價成倍的買主,低價賣給了福小。從這又一次看出他們發(fā)小之間深厚的難能可貴的友情。
作者用耶路撒冷這個很抽象的音譯外來詞作為小說的名字,寓意深厚,給人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追求。不單單是初平陽,就是楊杰、易長安和秦福小他們,也先后喜歡上了那個叫耶路撒冷的地方。他們共同集資成立了“花街斜教堂修繕基金”,當然是楊杰和易長安他們拿了大頭,平陽和福小只是象征性地意思下拿出了少部分基金。要知道,這斜教堂是當年福小的奶奶為之膜拜一生的 “事業(yè)”,那里供奉著背負著十字架的耶穌像,而耶路撒冷這個詞,就是他們從秦奶奶的口中知道的,起初他們只是覺得這個名字好聽而已。在初平陽的父母和外人眼里,那個叫耶路撒冷的地方,經常是戰(zhàn)火紛飛,巴基斯坦,加沙,大馬士革,充斥著暴亂、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之地,而在初平陽心中,那有著石頭和圣殿的地方,是耶穌的誕生之地,那里的人們因為宗教信仰,崇尚和平,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小說的結尾是在初平陽、楊杰、秦福小和她的孩子,他們在送別了易長安被押上開往北京的火車后,在5月夜晚荒涼的站臺上,舉起事先由司機準備的啤酒,碰杯,仿佛在追念一段誰都忘不掉的傷心往事。因為那件誰也忘不掉的往事如此珍貴,他們決定以忘不掉為榮——能夠深切地回憶的確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因了小說的主人公初平陽要去耶路撒冷讀書,他的發(fā)小們也不自覺地喜歡上了那里,將耶路撒冷放在心里最圣潔的地方。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何嘗不也有著一個疑似耶路撒冷的地方,曾經為之追求的幸福、祥和、安穩(wěn),不受干擾,不被污染的靈魂棲息地,才是我們心中最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