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主”的由來
“東道主”的由來
陳景勝
G20峰會將于9月4日—5日在浙江杭州舉辦,峰會主題確定為“構(gòu)建創(chuàng)新、活動、聯(lián)動、包容的世界經(jīng)濟”。 我們作為東道主舉辦國,要當(dāng)好東道主,笑迎八方客。今天,借杭州舉辦G20峰會這個機會,介紹一下“東道主”的由來。
“東道主”,原指東方道上的主人。這個詞來自春秋時期的一個典故。在公元前630年,也就是魯鰲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lián)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文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向老臣燭之武求救。燭之武想了很久,決定身入險地,憑自己的口才設(shè)法解圍。當(dāng)夜,燭之武私自會見秦穆公。晉國和秦國是當(dāng)時的兩個大國,但它們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爭暗斗。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了它們的矛盾,他對秦穆公說:“秦晉聯(lián)軍攻打鄭國,鄭國怕是保不住了。但鄭國滅亡了,對貴國也許并無一點好處。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恐怕是難以做到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秦穆公聽了,覺得燭之武說得十分有理。正在動搖之間,燭之武進一步說道:“要是您能把鄭國留下,讓它們作為你們東方道路的主人,你們使者來往經(jīng)過鄭國,萬一缺少點什么,鄭國一定供應(yīng),作好充分的安排,這有什么不好?”秦穆公終于被燭之武說服了,他單方面跟鄭國簽訂了和約。只剩下晉國獨木不成林,晉文公無奈、也只得退兵了。燭之武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勇氣終于挽救了鄭國。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后來“東道主”便成了一個固定的名詞,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請客的人,其方位的含義便不復(fù)存在了。“東道主”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國國賓的國家,或在國際活動中處于聚會居停之所和主辦其事的國家。
現(xiàn)在,人們稱主人為東道主,由來就在于此。這個詞就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