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鎖:濃濃餃香話冬至
濃濃餃香話冬至
一年一度的冬至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兒時,每到這一天,哪怕家境再窘迫,物資再匱乏,母親總能像變戲法一樣給我們做一頓美味的“扁食”(我們這里對餃子的俗稱)。也許是胡蘿卜餡的,也許是白蘿卜餡的,大多數情況下是素的,沒有肉,極少數情況下有點雞蛋花,今天看來是很平常的,但回想起來卻是那樣的美味可口,以至于對冬至節(jié)也是那樣的期待和渴盼,幾乎等同于盼過年那種程度。長大后,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山里人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肉餡餃子逐漸成為人們飯桌上的日常食品,孩子們對冬至節(jié)的期待便慢慢冷淡下來。然而,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節(jié)畢竟影響和浸潤了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和民生需求,我們怎忍心使它默默湮沒于歷史長河里去呢?為此,我不揣冒昧,冒著被天下網友們指責抄襲的之大不韙,從網絡上搜尋了一些有關冬至節(jié)的由來和典故綴成這篇小文,對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推介,以加深同胞們對它的認識和了解。
冬至節(jié)和清明節(jié)一樣,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唯一兩個與民俗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節(jié)日。并且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重要節(jié)氣之一,是按天文劃分的節(jié)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開始,白天就會一天天逐漸變長。所以,家鄉(xiāng)河底流傳著這些兩句民諺:“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過了臘八,長一叉把。”
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殷周時期,規(guī)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實質上相當于今天的春節(jié)。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從漢代以來,這天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君不聽政。民間商旅歇市三天,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其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全國各地的冬至節(jié)有不同的風俗,北方人冬至時習慣吃餃子,而在江南水鄉(xiāng),則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家鄉(xiāng)人們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這種習俗,據說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東漢南陽人,曾擔任過長沙太守。他不光是一位名聲很好的政府官員,更是一位震古爍今的偉大醫(yī)學家。他在大堂行醫(yī)訪病施藥的同時撰著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后來,他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鄉(xiāng)鄰們聽說他掛冠歸來,紛紛上門拜訪,其中有些患有凍瘡的親友便求張仲景為其開方施治。他便為求診的親友們開出了那首著名的當歸生姜羊肉湯。這首方劑在鄉(xiāng)間輾轉流傳,治好了包括凍瘡之內的許多虛寒病人。后來,他看到家鄉(xiāng)許多百姓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卻無錢買藥醫(yī)治,便將當歸生姜羊肉湯加以改良,命名為“祛寒嬌耳湯”,并讓弟子們搭棚支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為貧困買不起藥的鄉(xiāng)親們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當歸、生姜等驅寒藥材一起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為了永遠銘記“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之恩,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便一代代沿襲下來,至今民間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過去的冬至節(jié),曾經留下許多非常有趣的習俗。由于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便流傳著涂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制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涂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后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后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最雅致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各家具體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另外,古時候民間還有冬至節(jié)贈鞋的風俗習慣。《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后來,贈鞋于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于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jié)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夸耀舅姑贈送的鞋帽。冬至節(jié),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也習慣在冬至節(jié)這天與東家結算工錢,然后打包回家。東家則要設宴招待伙計并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
冬至冬至,冬天來了,這幾天的氣溫明顯下降了許多。父親走了,母親走了,給我們留下了包括冬至節(jié)在內的滿滿的溫馨的記憶。那承歡膝下的一點一滴,怎能忘懷?這承載著無數華夏兒女美好童年的冬至節(jié)啊,又怎么會那么輕易地被淡忘、被疏遠呢?(晉能集團四通煤業(yè) 馬關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