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啜粥滋味長
臘八啜粥滋味長
世人喜食臘八粥,
誰知其中有根由?
為警危世果虎腹,
輕棄儲位隱林丘。
都將他人置腦后,
皆為己利去營求,
眾生冥頑點不透,
一片佛心付東流。
又是一年臘八時。因為要趕著上班,妻子天不亮就起床為我做飯。當愛妻將一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端上飯桌時,我不由得回想起20多年前寫的這首詩和青少年時代過臘八節(jié)的溫馨情景,萬般感慨一瞬間涌上心頭。
在我的印象中,家鄉(xiāng)的許多節(jié)日,都能與飲食掛上鉤。而臘八節(jié),自然也有與它相關的飲食文化,那就是喝臘八粥。記得小時候我的小腦瓜里經(jīng)常會冒出這樣一些古怪的問號:進入臘月后,喝了“五豆粥”,接著又喝“臘八粥”,為啥人們要一挨幾天凈喝粥?有的小伙伴會自作聰明地回答:“天冷唄!甭管啥飯,一上桌就涼了,只有粥是熱騰騰的,經(jīng)得起放嘛!”我拍手叫絕。這個答案或許不是最正確的,但絕對是最實在的。一年十二個月,最冷不過臘月。民諺云:“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此話雖夸張卻一點不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的臘月真是難過,呵氣成霜,滴水成冰,我和妹妹們的手腳幾乎都凍過。腫得像胡蘿卜的手腳在被窩里暖熱后,非常癢,癢得人整夜睡不著,于是就哭,不爭氣的眼淚便撲簌簌落下來,浸濕了被褥,打濕了枕頭。大人沒辦法,只好編個順口溜撫慰孩子:“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孩子們一聽說要殺豬過年了,果然就不哭了,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過年便等同于放鞭炮、穿新衣服、滿村子瘋玩。為了過年,即便生了凍瘡,那也值!光嘴上哄哄是不行的,要讓孩子們明白“過了臘八就是年”不是誆人的。總得來點兒實在的吧?那是來一碗臘八粥吧。
家鄉(xiāng)的臘八粥,以小米為主,加入豇豆、小豆、綠豆、紅棗、核桃仁慢火熬煮。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小時候,家里條件比較差,一年到頭都喝米湯、糊涂(玉米糝子熬的稀粥)和白開水。唯獨到了臘八這天,才能喝到加了紅糖、白糖和紅棗的臘八粥。這天的粥,比較粘稠、香甜,顏色也和平常不一樣。平時喝的粥,湯多米少,而且非常單一。印象中小時候喝的最好喝的粥,就是臘八粥。臘八粥類似于現(xiàn)在的八寶粥,但印象中卻比現(xiàn)在的八寶粥更鮮香可口。做臘八粥的糧食,都是自家種的。小米、豇豆、小豆、綠豆、紅棗、核桃仁,都是純天然無公害綠色種植的,顆粒飽滿硬實。這些糧食耐煮,但煮熟后味道美,特別粘稠。我家的崖畔上就長滿酸棗樹和棗樹,入秋采摘曬干了儲存起來,以備臘八時熬臘八粥喝。記憶中,一進臘月,抽點空閑,母親就端著簸箕,坐到院子中挑選那些顆粒飽滿的紅棗,去掉那些被蟲咬的和干癟的,攢起來待用。等到臘八節(jié)一到,母親就把清洗晾干的各種原料混合起來,放到鍋里熬煮。臘八粥的香味,在柴火的慢慢燃燒中彌漫開來。那時候,剛進臘月,母親就開始忙活。濃濃的臘八粥,增添了普通農(nóng)家流水般的日常生活的情調(diào),使艱辛難熬的日子變得有滋有味有盼頭起來。
除了喝臘八粥之外,家鄉(xiāng)人還有這一天腌制臘八蒜的風俗。關于臘八蒜,據(jù)說是因為“蒜”字和“算”字同音。傳說古時候,進入年關,做生意的這天都要把一年的收支算出來準備過年,不管是欠別人的,還是別人欠的,心里都要有個數(shù)。欠賬的那些怎么辦呢?快過年了,又不好到人家里明目張膽地去要賬,國人自古愛面子,就想出了泡制“臘八蒜”送上。欠賬的人收到臘八蒜,心里就會明白該還債了。“蒜”與“算”同音嘛。我們當?shù)赜芯淅显挘?ldquo;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用臘八蒜當作催債提示,倒也算是難得的苦心。不過,這種催債的形式,在現(xiàn)在卻不太靈驗了,比如那些欠債不想還的人,就是你白白的再搭上幾瓶醋和蒜也不會把錢還給你。這只是傳說,不值得深究。但臘八蒜好吃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單看那翡翠碧玉般的蒜瓣,你就忍不住流口水了,不是說秀色可餐么?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用,味道神奇,是北方冬天獨有的美味。不過,由于我們這里氣候高寒,十年九旱,不適宜種植生姜、大蒜等需要大量水澆灌的蔬菜,想吃頭大蒜要到山下的龍祠等地去買,非常不方便,所以,小時候大蒜在家鄉(xiāng)算是稀罕物了,除了大年初一吃餃子時能蘸點蒜泥外,一般時候是吃不到大蒜的。所以,我們這里有一句有名的民諺:“家有萬貫,不吃抉疙瘩蘸蒜。”改革開放后,市場搞活了,集貿(mào)市場恢復了,大蒜逐漸成為家鄉(xiāng)飯桌上的常見蔬菜,我家也開始腌制臘八蒜。腌制臘八蒜的工序很簡單,首先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洗凈控干水分,取玻璃或者陶瓷容器裝3/4蒜進去,再加醋到瓶口,然后擰緊蓋,放在陰涼且能見到陽光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如同翡翠碧玉,到過年吃餃子的時候就可開封了。切記,容器一定要無油無水,不要用塑料的容器。剝壞的蒜瓣不要用,否則蒜會變質(zhì)。蒜瓣要小些的,放的時候要瓷實。這樣腌制的臘八蒜才會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帶有甜味。用醋來腌制蒜并不是稀奇的事情,奇妙的是其他時間,你卻根本泡不出來那翡翠綠來,而且味道也不能彼此相融。臘八蒜的好看好吃,或許不是簡單的醋和蒜的化學反應,想必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吧。
有關臘八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青少年時代的我只是憑道聽途說得來的一些傳聞。比如篇首的那首詩中提到的釋迦牟尼佛舍身飼虎的故事,都是從別人嘴里零打碎敲聽來的。近幾年,由于在煤礦政工部門工作,接觸電腦比較多,這才逐漸了解和熟悉了有關臘八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tǒng)和喝臘八粥的習俗。自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祭祀儀式。“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蛟唬号D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nóng)作物已收曬完畢,農(nóng)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遠古時代,臘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jié)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這一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jié)”,是佛教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據(jù)說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jié)”,誦經(jīng)紀念,相沿成節(ji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qū)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其節(jié)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臘八節(jié)后,許多人家就開始忙于磨白面、殺年豬、打豆腐、購年貨、打掃衛(wèi)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臘月初八這天,全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據(jù)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qū)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臘八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有營養(yǎng),確實能增福增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fā)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 說起臘八粥的花樣,各地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由此可見,臘八粥對于北京人來說,已不是一般的食物,而接近于某種神圣的儀式了。他們不厭其煩地為每年的臘八粥挑選著盡可能豐富的原料,把粥這種簡單的食品包裝得如此復雜,甚至成為敬祭神仙、祖宗乃至饋贈親朋的禮物。這濃濃的稀粥里,洋溢著人類感情的力量,浸泡著人們豐衣足食的信念以及對收獲的祈禱。
關于臘八節(jié),有六則傳說故事跟它有關。第一種說法是,臘八節(jié)起源于元末明初,據(jù)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jiān)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jiān)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jiān)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jié),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第二種說法是,臘八節(jié)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第三種說法是,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值數(shù)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第四種說法是,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第五種說法是,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jié)儉,省下一筆大家業(yè),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yè),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yōu)榱艘源私逃柧婧笕硕嘌氐?。流傳最廣、最權威的說法是第六種說法。傳說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jīng),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jù)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關于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和得道前舍身飼虎的傳說,我也在網(wǎng)絡上進行了搜索了解。釋迦牟尼(前565—前486),佛教創(chuàng)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5年4月8日誕生于古印度迎毗羅國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喬達摩出身高貴,是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撫養(yǎng)長大。釋迦牟尼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tǒng)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到成年時,娶同族摩訶那摩長者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生有一子名羅睺羅。相傳釋迦牟尼十四歲那年曾駕車出游,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后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尸,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xiàn)象,非常感傷和苦惱。最后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里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發(fā)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歲那年,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離家之后,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后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六年后,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于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沐浴后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yǎng)的乳糜,恢復了健康。之后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后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據(jù)說,經(jīng)過七天七夜,終于恍然大悟,確信已經(jīng)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覺者、知者。這一年,他35歲。釋迦牟尼成佛后,開始他的傳教活動。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隨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陳如等五個侍從,并向他們講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釋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跡遍布恒河流域。他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并組成了傳教的僧團。他的弟子據(jù)說有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yōu)婆離等十大弟子。佛、法、僧這佛教的三寶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他80歲時進入涅槃,寂滅于拘尸那迦城(印度北方邦境內(nèi))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的娑羅林中。
據(jù)說,佛祖修道期間曾經(jīng)歷過“十忍”:一割肉飼鷹,二投身餓虎,三斫頭謝天,四折骨出髓,五挑身千燈,六挑眼布施,七剝皮書經(jīng),八刺身決志,九燒身供佛,十刺血灑地。
傳說很久以前,在南瞻部洲有—個大國,叫摩訶羅檀囊,統(tǒng)率著五千多個小國家。國王有三個王子——摩訶富那寧、摩訶提婆和摩訶薩青。三個王子里,小王子摩訶薩青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腸。有—天,國王和王妃帶著王子,率領群臣出外去游玩。國王久住深宮,很少遠行,游玩了—會便覺得有些疲勞,就找了個地方休息。而三位王子如同出籠的小鳥,快活地穿梭在叢林之間。忽然,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窩老虎。一只雌虎正給兩只小虎喂奶,雌虎面黃饑瘦,虎仔活潑可愛,但雌虎為了充饑,似乎正要吞食小虎。小王子見此情景,就問兩位哥哥:“哥哥!你們看那只雌虎瘦得皮包骨頭,快要餓死了,但他仍然給愛子喂奶。依我看,雌虎在饑餓的逼迫下,一定會把虎仔吃掉的。”兩個哥哥也同意弟弟的看法,說“如果雌虎餓死了,小虎沒有奶吃也同樣會餓死的。”小王子難過地說:“那么,怎樣才能讓雌虎不吃掉虎仔呢?”
“依我看,除非有新鮮的肉和溫熱的血,否則它是一定會吃掉虎仔的。”兩位哥哥說。小王子聽后進—步追問哥哥:“那你們說,如果有人把自己的血和肉施給那只餓虎,這只餓虎還有活下去的希望嗎?”哥哥肯定地說:“當然能夠活下去了。但如果誰把身體施給了餓虎,這個人卻是不能復活的!”兄弟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而小王子的內(nèi)心卻有一番考慮,他打算犧牲自己,救活母虎與虎仔。小王子決心已定,陪著兩位哥哥走了片刻,向兩位哥哥說“哥哥,你們先走一步。我有一點兒事情要辦,隨后就來。”說完他獨自走入小徑,回到剛才那只餓虎停留的地方。他走到餓虎面前,毫不猶豫地將身體投向虎口,不料,餓虎只朝他望了—眼,卻閉著嘴巴不吃他??吹金I虎的神情,小王子若有所思。他早巳下定決心舍身供養(yǎng),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小王子干脆找來一截尖銳的木頭,往自己身上猛戳,使鮮血汩汩流淌而出。一直咬著嘴唇的餓虎,看到鮮血,立刻恢復了精神,吐出鮮紅的舌頭,開始舔食王子的鮮血。餓虎喝足了血,又繼續(xù)吃王子的肉體。先行幾步的哥哥,遲遲不見弟弟跟來,十分擔心,忍不住走回來搜尋。他們邊找邊喊“摩訶薩青!弟弟!”!然而除了風聲,四周沒有—點回音。兩位王子忽然想起剛才弟弟提出的問題,不寒而栗。他們急忙跑回雌虎停留的地方一看,天哪,可憐的弟弟已經(jīng)被餓虎吃得精光,只剩下—副帶血的白骨散落在一旁。餓虎吃完小王子的肉身,一不小心竟從懸崖上跌下,暈了過去。待它醒來后,回想起剛才的事,又跑回白骨旁不停地徘徊,十分難過。再說國王休息時,妃子也不知不覺睡著了。她做了一個夢,夢見三只鴿子在叢林里游玩,忽然飛來一只大老鷹,抓住最小的鴿子吃掉了。她忍不住“啊”!地慘叫—聲,立刻驚醒過來。妃子立即對國王說:“大王!我剛才做一個不吉祥的夢。俗語說,鴿子即是孩子,我夢見三只鴿子里,最小那只被老鷹捉來吃掉,以至于驚醒。是不是小王子摩訶薩青有什么意外呢?” 國王聽到妃子的話,也覺得心驚肉跳,趕緊命令隨從分頭尋找王子們的行蹤。不久,兩位王子哭著回來了。父王一見兩個王子,就知道事情不妙,著急地問:“你弟弟呢?他怎么沒有回來?”兩位王子嗚咽悲泣,上氣不接下氣,一面流淚,一面回答:“弟弟被餓虎吃掉了。”果然不幸被言中了,國王和妃子頓時暈倒在地。片刻,國王和妃子才緩緩醒來,由兩位王子在前面引導,率領隨從,直奔小王子摩訶薩青慘死的地方。但見血跡斑斑的草地上,只剩下尸骨的殘骸。妃子和國王抱頭大哭。兩位王子和百官隨從,也都痛哭流涕,一片凄慘。其實,舍身飼虎的摩訶薩青王子,死后投身到兜率天上。當時,他還有些懷疑,不知自己做了什么功德,竟然能投生到優(yōu)美的天界。他對眼前的善果感到迷惑,于是運用天眼,察遍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和人間等五個世界,才發(fā)現(xiàn)自己前生施舍的殘骸散落在一座山林里,而父母、兄弟正圍靠在尸首旁邊,痛不欲生。摩訶薩青王子心想:“不能讓他們這樣下去,我要下去勸導他們。”摩訶薩青王子即刻離開天界,立在空中,向父母親百般規(guī)勸和訓諭。國王和妃子聽到空中的聲音,仰天央求:“剛才規(guī)勸我的,是哪位神明呀?”“我是摩訶薩青,不久前施身給了餓虎。由于這種功德,現(xiàn)在才能投生在兜率天上。父王啊!有生就有死,這是人世的常情。凡是為非作歹的人,都會下地獄,凡有善行的人,都會出生天界。你為什么還沉陷于憂愁與煩惱之中,而不能夠覺悟呢?為何空自悲嘆,不去修持各種善事呢?”國王和妃子當下仍無法明白王子講的道理,繼續(xù)問:“因為你心懷慈悲,憐憫萬物,即使將自身施與餓虎,也毫無懊悔??晌覀兩頌槟愀改福幌氲侥銘K死的情狀,就為之心痛。這種苦惱與哀嘆,不是用語言所能說明的??v使你持守大悲之愿,可為什么要讓我們這樣苦惱呢?”王子看到雙親的愚癡,十分同情,又竭力解釋為善的功德和偉大,以打破父母的迷執(zhí)。經(jīng)過王子的一番說法與教化,國王夫婦才逐漸醒悟了。國王吩咐家臣趕造七寶塔,把王子的尸首厚葬。摩訶薩青王子看到父母從悲傷的低谷中走了出來,才安心地返回兜率天宮。這就是佛祖舍身飼虎的傳說。
對佛教不甚了解的人可能會問,既然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迎毗羅國凈飯王的太子,又怎么能與摩訶羅檀囊國小王子摩訶薩青割肉飼鷹的故事扯上關系呢?乾隆時刻印的《大藏經(jīng)》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團。書里說,一次佛祖帶領阿難等弟子在舍衛(wèi)國乞食時告訴弟子們:很久以前,閻浮提有位大國王,名叫大寶,管轄5000小國。大寶國王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做摩訶富那寧,二兒子叫做大天,小兒子叫做摩訶薩埵。這位小兒子,從小就有慈心,對一切眾生都慈愛如子。當時的大寶國王就是我這輩子的父王凈飯王,當時的王后,就是我這輩子的母親摩耶夫人,當時的大哥,就是現(xiàn)在的彌勒菩薩,當時的二哥,就是現(xiàn)在的婆修蜜多羅。當時的摩訶薩埵,就是我的前世。由于我引用的資料來源不同,在人名、國名、時間上難免有些前后矛盾,但我們只消這兩個故事聯(lián)系起來,便知道《大藏經(jīng)》里的摩訶薩埵王子,就是上面這個傳說中的摩訶薩青王子,也就是佛祖的前身無疑。當然,這些故事都是虛無縹緲的傳說而已,未必符合歷史真實。“喝了臘八粥,糊涂糊心頭”。凡事難得糊涂,對此我們不必過于較真,將它們當成咱們酒醉飯飽后的談資即可。對咱老百姓而言,過個喜慶團圓年,共同邁上安康富裕的小康路,那才是最重要的。(晉能集團四通煤業(yè) 馬關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