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伴世人
月亮這一普通的意象,其本身透著神秘勁兒的或殘或滿,成為了歷代文人反復(fù)吟詠的對象。人們的情感就在這或殘或滿,或明或暗里起起伏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睆埲籼摰囊皇住洞航ㄔ乱埂穼⒃潞阍?,事無常的宇宙哲理娓娓道來,其中的無奈感慨,引得一代又一代人發(fā)起共鳴,只此一首便贏來了“孤篇蓋全唐”的盛譽。
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雖淺顯易懂,但也正因為它的直白簡潔,成為了人們每逢抬頭望月就想起的第一首詩。在這明白如話的詩歌里,人們發(fā)現(xiàn)了原來瀟灑的詩仙也和我們一樣有著望月情緣。
新月如鉤。每逢月初,一彎小月掛在梢頭,它新鮮稚嫩最愛和云彩追逐打鬧,但它過于小巧,一會兒就被幾縷“薄紗”擋住了身量,一幅小月藏云圖就這么靜謐的呈現(xiàn)了出來……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月亮本是地球的一顆衛(wèi)星,因為自轉(zhuǎn)這才有了圓缺不定。這樣的解釋科學客觀,詩意的人們可不愿意把月亮想象得如此冰冷,人們還是愿意夾雜著幻想來看待天上的明月,因為只有被人們注入了感情的月才是可愛的,靈動的。
于是如同孩子一般的李白一生癡迷著月亮。在他天馬行空的想象里,月亮成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天外好友。李白喜酒愛月,酒讓他詩興大發(fā),月讓他情意濃濃。純真如李白,坦蕩如斯,他可以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絕塵而去;也可以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不羈放蕩。他的詩是酒中詩,愈是酩酊大醉愈是暢快淋漓。若說酒讓李白酣暢,那么月則讓他細膩。他愛月,視月為知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縱是孤寂清冷,濟世的才干不被君王賞,那也無妨。他能與月同醉,月的一襲清光就撫慰了他的孤獨。天真如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他無友相陪時就邀月共醉,舉一杯酒就要來問問天上月你是何時來的。
他待月入詩入歌,起身共舞。
月待他守護相陪,永無背叛。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走過了月初的羸弱嬌小,月終于迎來了“面若銀盤”的時刻。十五的月亮最大最亮,前幾天好像還懶洋洋的舍不得變幻身形,如今終于熬到了大放異彩的時刻。那被李白呼作“白玉盤’的圓月掛在天邊,黑夜將它襯得愈發(fā)的透亮了。月華如水,帶來絲絲涼意,清輝一瀉亙古照耀。
在詩歌里人們喜歡寫景抒情,而月亮成了最能勾起人們思念的意象,這一定與它或明或暗,時缺時圓的外表是分不開的——生而為人,處世不易。一晃數(shù)載,其中的沉浮苦樂,只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罷了,告訴旁人恐失禮,也怕得不到感同身受的回應(yīng)徒增傷感,倒不如將苦悶之情說與明月聽,來得痛快!
新月如鉤,圓月似盤,它的陰晴圓缺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但它的辛苦變化還是給人了無限遐想。于是人們就把最詩意的情懷獻給了月亮,來酬它永恒的陪伴。
清風徐徐,明月皎皎。月伴世人,酣睡好夢。(朱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