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廉
什么是廉潔?廉潔就是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為錢財而丟棄或降低自己的底線。廉潔這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里,而宋代名官包拯把“廉潔”升華到一種境界,得到了最佳的詮釋,深入人心。其著有“廉者,民之表也;貪之,民之賊也”的名言警句,意思是廉潔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貪贓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這句話影響著后來許許多多的為官從政之人,要想把官當好,必須要廉潔。
曾經(jīng)我們過節(jié)一句溫馨的問候、一束芬芳的鮮花就表達了對親友的祝福;而現(xiàn)在,過節(jié)給“送禮人”創(chuàng)造了條件,給“收禮人”創(chuàng)造了機會,讓節(jié)日的氛圍完全變了味道,因此當今社會的廉潔就顯得至關重要,值得每個人深思。
廉潔,要是一個標準。之所以說其為“標準”,是因為為官者要受到廉政機關和群眾的監(jiān)督,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不能觸碰這條紅線,觸碰了它就會惹火上身、沾上麻煩、最終會害人害己。有些人縱然位居高官要位,卻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陽奉陰違、欺騙組織、糊弄組織,誤以為不會有人知道,可是到了最后人們還是會將其丑陋的嘴臉公布天下,得到的不止有法律的制裁,還有那冰冷手銬和社會群眾“整齊劃一”的唾棄。
廉潔,也要是一種態(tài)度。之所以稱其為“態(tài)度”,是因為它是為官者的執(zhí)政理念,廉潔之本在于自律,自律其實就是一種“態(tài)度”,鞭策自己要做清廉的官,這其實也是傳達給人民群眾的一個信號,這信號說白了就是“亮身份”、“講立場”。古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今有“做官從政廉為先”,要將自己從政的立場旗幟鮮明的擺出來,廉潔從政、廉潔用權;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把自己干的事一五一十地“曬”給群眾看,接受組織的監(jiān)督,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讓人民真正看得見、摸得著,這樣他們心里才會踏實,這其實是對自己和群眾負責的表現(xiàn)。
廉潔,更要是一種習慣。之所以說其為“習慣”,是因為它是我們做事做人的一種方式。我們處在這個紛雜的社會,避免不了遇見各色各樣的人,碰到各種各樣的事,但是我們能保證會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守住自己的底線嗎?宋代詩人周敦頤《愛蓮說》中說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嗎?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而“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告訴我們要從開始的時候就遏制住自己貪婪的雙手,不要以為東西便宜就順手接下,慢慢就會越來越貴重、越來越猖獗,最后就會淪落到自己不可控的境地。如果我們從開始的時候就懂得拒絕,時間久了別人就不會給你“賄賂”,克制住自己的行為,漸漸地就會把它變成一種習慣,從而會帶給自己精神上的慰藉。
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我更要以高標準、嚴要求來約束自己,嚴于修身、嚴于用權、嚴于律己,拒絕腐敗,嚴守紀律;同時還要監(jiān)督和鞭策身邊的黨員同志,讓他們把廉潔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一個標桿,廉潔做人,廉潔做事,這樣才能讓廉潔之花盛開在張家峁公司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