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嘛二十三過小年
大家把灶王爺送上天
灶王爺上了天
人們過好年
灶王爺保平安
一家大團圓
······”
廚房里,母親一邊哼著小年歌,一邊在窗臺上擺著一盤盤糖果、蜜餞,我順手從盤中拿起一塊麻糖,還未塞進嘴里,就被母親打了手,“這是給灶王爺供的,你又偷吃,小心灶王爺去玉皇大帝那兒告你。”我笑嘻嘻的把麻糖放進嘴里,含糊不清的回應(yīng)母親:“這么多的好吃的,灶王爺他老人家也吃不完呀,我?guī)退謸稽c,再說了這離臘月二十三還有好幾天呢,到跟前我就不吃了,等他老人家上天的時候估計就忘了”。母親瞪了我一眼,我灰溜溜的退出廚房,留母親一個人唱著曲子忙活著。
到了我們這一代,小年祭灶的習(xí)俗已不再盛行,可在我小的時候,老家渭南的小年是很隆重的,甚至比春節(jié)更重視。傳說中灶王爺是守護家庭的神明,負責(zé)守護家中的煙火氣息,監(jiān)察家人的善惡行為,保佑家人的平安和健康。灶王爺一直住在人間,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每家每戶成員的善惡,由玉帝評定,決定家庭成員來年的吉兇禍福,所以這一天至關(guān)重要。小時候,老家的廚房里常年貼著兩張畫像,一對慈眉善目的老爺爺老奶奶,小小的我總是充滿好奇,常常踩著凳子去摸畫像的臉,每當這個時候,外婆就會叮囑我:“輕點摸,別弄壞了。”然后對著畫像虔誠的祈求:“灶王爺灶王奶,孩子還小,不是故意冒犯,您大人不計小人過,千萬不要記在心上,我給您多供糖果,來年保佑我家妮子平平安安。”說完拉著我給畫像鞠躬,我悄悄抬眼看著畫像,心里納悶他們是誰呀,是我家親戚嗎?我怎么沒見過呢?那時候的我對他們是又怕又愛,怕的是弄壞了畫像會被外婆打手心,愛的是拜祭完的供果大部分飽了我的口福。
小年祭灶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要早早準備,小年前的四五天,外爺會去溝底挖一筐白土,拌上碎麥稈和成稀泥,把熏黑的灶臺里外刷白,刷子用干枯的艾草制成,有驅(qū)邪防災(zāi)之意,外婆將麻糖、點心供在畫像前。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外婆一大早把畫像揭下,將一小塊麻糖粘在灶王爺嘴上,希望灶王爺吃糖嘴甜,“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最后連同外爺用麥稈扎成的草馬一起燒掉,這個儀式叫辭灶,意為與灶王爺辭別,送灶王爺上天。通常這個時候,我就像一個小跟班,跟前跟后的幫倒忙,外婆會訓(xùn)我?guī)拙洳灰獡v亂,寵愛我的外爺會一把把我拉進懷里,悄悄把一塊麻糖塞進我的嘴里,我兩自以為機密的會心一笑,其實外婆在一旁早已看在眼里。
小年這天,除了祭拜外,家家戶戶還會包餃子,意為把灶王爺?shù)淖旆馍?,讓他上天只說好事不說壞話,雖然祭灶的習(xí)俗已不再流行,但小年吃餃子擺糖果的習(xí)俗仍然盛行。自從外爺去世后,我們家就不再祭灶,因為少了那個扎草馬的那個人,母親也是這幾年才重拾舊習(xí)俗,并不是母親迷信,她只是太想念外爺外婆了,傳承他們的信仰也是一種精神寄托。
我還記得外爺給我講的灶王爺?shù)墓适?,故事一成不變,我卻年年要聽。爺爺講:灶王爺本姓張,是一個泥瓦匠,擅長壘灶臺,張瓦匠手藝好、熱心腸,經(jīng)常調(diào)解鄰里糾紛,幫助他人,村里人稱他為“張灶王”。他70歲那年的臘月二十三,為撲救著火的糧倉,燒死在火場,村民感念他保全了全村的口糧,救了大家的性命,于是在頭七那天,也就是大年三十將他的畫像貼在灶間,供奉祭拜,尊稱他為“灶王爺”, 臘月二十三祭日這天再將他送上天。他的妻子去世后,尊稱灶王奶奶,一起供奉。后來小年祭灶的習(xí)俗流傳越來越廣,成為家喻戶曉的風(fēng)俗。 那時冬陽和煦,透過窗戶照在外爺身上,他一邊扎著草馬,一邊給我講著故事,我坐在小板凳上,手托腮認真的聽著,外婆做飯的間隙溫柔的看著我兩,這一幕成為我心底最深的回憶,每每想起都覺得溫馨,心里卻陣陣酸澀,他們就是我的“灶王爺、灶王奶奶”,永遠供奉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