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永敏:“蝴蝶”飛入尋常礦工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從安徽懷遠縣農(nóng)村抽調(diào)到淮北煤礦下屬的基建單位工作后,每年可以享受一次回上海的探親假期。
那年春節(jié)前夕,我向班長遞交了探親假條,當晚單位聶師傅夫婦就敲開了我的房門,靦腆地說:“小談,聽說你去上海探親,麻煩你幫俺買一臺蝴蝶牌縫紉機,好嗎?”“啊,縫紉機?”我驚呆了,這龐然大物怎么帶?見我一臉困惑,他倆轉(zhuǎn)而解釋:“俺喜歡‘蝴蝶’牌縫紉機,可淮北無貨,這是上海產(chǎn)的,也許在上海購買方便些。要不然,你買了縫紉機就托運過來吧。”他倆邊說邊遞給我一包人民幣。頓時,不善言辭的我感覺沒有“退路”了。
回到上海的家,我把“蝴蝶”之事說開了。我爸媽聞訊,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說:“縫紉機在上海是緊俏商品,得憑僑匯劵才能購買。”在那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上海人想購買一臺縫紉機本身就是難事,而我要買一臺平價的 “蝴蝶牌”縫紉機帶回淮北,更是難乎其難。
無奈之際,我家總動員,紛紛打探行情,四處托人。幸好鄰居的朋友是百貨公司營業(yè)員,她熟知行情,幾天后悄悄地向我傳遞了“秘密”。按照這個“秘密”,我每天黎明即起,去百貨公司排隊,在長長的隊伍中,只有我一個是幫別人代購的,因而被大家戲謔為“自討苦吃”。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我探親假期快到的那天上午,百貨公司突然出售“蝴蝶”牌縫紉機,盡管數(shù)量有限,但我還是幸運地如愿以償。
且慢,買到“蝴蝶牌”縫紉機,僅僅是 “萬里長征第一步”。當我和鄰居們用黃魚拖車把縫紉機機頭、機身、臺板等一堆配件運到火車站托運處時,不料吃了一個 “閉門羹”。原來,為防止投機倒把,火車站規(guī)定:凡托運縫紉機去外地者,必須出示單位證明。我急得滿頭大汗,那時上海與淮北煤礦還沒有直線電話,如果發(fā)電報給聶師傅,他從辦理單位證明,再郵寄給我,少說也得四五天時間,而我返程車票的時間就是第二天晚上。怎么辦?我只好“鋌而走險”。
次日晚上,我發(fā)動叔叔、弟弟、鄰居們提前趕往火車站,買了多張站臺票,巧妙地把縫紉機各個配件 “化整為零”,分別裝入不同的帆布袋,再由他們各自提一個帆布袋進入站臺,送上車廂。火車啟動后,我又和鄰座旅客打招呼,把這些帆布袋分別塞入椅子下,避開了乘務(wù)員的視線。
那一夜,我無法入眠,雙眼幾乎不停地“掃描”車椅底下的貨物,擔心貨物被查或丟失。那一夜,幸虧乘務(wù)員沒有發(fā)現(xiàn)我的“蛛絲馬跡”,使我得以 “僥幸過關(guān)”。直至次日上午,火車徐徐地抵達淮北火車站,我透過車窗,看見聶師傅夫婦等候在站臺上時,頓感心中的一塊“巨石”安全落地。
嶄新、閃亮的“蝴蝶牌”縫紉機給聶師傅家?guī)砹讼矚?,也給他倆帶來了快樂。不過,他倆對我為購置“蝴蝶”而占用人生第一次探親假的時間,且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又感到不安。那時我是泥瓦工,工作服磨損得很快,他倆發(fā)現(xiàn)后,竟把我的工作服抱回家,在“蝴蝶牌”縫紉機上縫縫補補,一來兩去,那些破舊的工作服馬上“煥然一新”。一次,我突發(fā)高燒,又是他倆忙前忙后地找醫(yī)生,還把熬好的稀飯端到我的床頭,讓我感到心里暖暖的,增強了抗擊病魔的信心。更讓我始料不及的是,單位團支部在考核我入團過程中,竟把我的善舉也作為加入團組織的其中一個依據(jù)。
“蝴蝶牌”縫紉機飛入尋常礦工家,其功能在不斷地延伸。后來,聶師傅夫婦義務(wù)為大家縫補工作服,讓我的工友們也分享了我同樣的 “待遇”。由此,我意外地收獲了千金難買的人生感悟,那就是——“當你在幫助別人之時,其實也在不知不覺中幫助了自己”。
這個人生感悟,至今仍伴隨著我走在漫漫的人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