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煤礦煤巷掘進和采煤工作面防突設計
為了加強礦井煤與瓦斯突出的防治工作,有效預防礦井突出事故,保障礦井職工生命安全,根據《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guī)定》等法律、行政法規(guī),特編制“xx煤礦”煤巷掘進和采煤工作面防突設計。
一、概況
礦井開采煤系為二疊紀龍?zhí)督M,可采煤層K1、K2、K3煤層,平均厚度為K10.5m、K20.4m、K32.2m,煤層具有爆炸性,K3煤層屬煤與瓦斯突出層,屬突出礦井,煤層傾角平均35°,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邊界式,礦井開拓為暗斜井開拓,主要運輸巷和回風巷布置在茅口灰?guī)r中,采用區(qū)間石門貫通煤層布置工作面,開采方式為采區(qū)前進區(qū)內長壁后退式開采方式,根據2009年的采掘計劃,布置采區(qū)工作面為2404一段采區(qū)和2404二段采區(qū)及1401采區(qū)(各采區(qū)嚴格按多措并舉、可保必保、應抽盡抽效果達標的規(guī)則,具體采取防突設計如下)。
二、采區(qū)回采工作面防突設計
2404采區(qū)N一段回采工作面防突設計
㈠煤層、瓦斯、地質構造及鄰近區(qū)域巷道布置的基本情況
1.工作面相鄰位置
本工作面位于+250m水平2#茅口上山+300m水平北翼2404采區(qū)4#煤層一段,回采上限標高+345m水平,下限標高+300m水平,工作面斜長78m,走向長,回風巷110m,運輸巷110m.本工作面上鄰+360m水平田壩煤礦井田邊界,下鄰原生煤體,南鄰2404一段采區(qū)采空區(qū),北鄰原生煤體。
2.煤層賦存及地質構造情況
根據2009年6月份前所掘的2404采區(qū)N一段回采工作面的機巷、風巷、切割資料情況看,該處煤層結構受地質變化影響,煤厚0.5——2m,平均厚度1.3m,傾角35°,傾向NM279°,走向9°。無大的斷裂構造,只有局部夾口小斷層。
㈡通風系統(tǒng)(通風系統(tǒng)圖附后)
有獨立的通風系統(tǒng),采區(qū)專用回風巷并實行分區(qū)通風。
㈢防突措施的選取及施工設計
⑴區(qū)域防突措施
①開采保護層情況
本工作面對應的保護層5#煤層已于2003年2月——2007年10月前開采,其開采范圍+254m水平——+345m水平,向南走向180m,向北走向600m,未留設煤柱,實行無煤柱開采。
②保護關系的核定(保護關系圖附后)
傾向保護:5#層與4#層層間距為20m,平距33m,傾角平均35°,采高0.6m,卸壓角取67°,核定下保護界標高為+276m水平,上保護界標高為+361m水平。本工作面開采標高為+300m水平——+345m水平,屬保護范圍內開采。
走向保護:本工作面對應的保護層5#煤層南翼開采600m,北翼開采180m,本工作面向北走向110m,距走向保護法線50m,南翼已回采結束,屬保護層范圍內開采。
③瓦斯抽放情況
1.本工作面在開采保護層的同時(于2003年2月——2007年10月期間),未進行穿層抽放,只采用了保護層采空區(qū)卸壓瓦斯和老塘瓦斯抽放。
2.本工作面石門揭穿煤層后,于2009年4月份——6月份,對本工作面N翼+300m水平運輸巷采用了75㎜鉆孔,孔深45m,呈扇形布孔,上幫控制范圍20m,下幫控制范圍10m,打了11個順層孔,封孔深度8m,進行了抽放,孔內瓦斯?jié)舛葟?00%抽至90天后,衰減至4%。
④本工作面突出危險性初步分析
1.本工作面在受保護范圍內開采,根據所掘進的運輸巷,回風巷和切割上山巷道掘進過程中的防突資料反映,鉆屑量為2.1——2.8㎏/m,△h2為8——18㎜H2O,無噴孔、無卡鉆、無響煤炮等征兆。
2.本工作面切割布置完畢形成回采系統(tǒng)后,在工作面切割內南北兩幫,從風巷下去5m處至機巷5m處,每間隔10m采用42㎜鉆孔,孔深10m,傾角3°,進行了保護層開采后的效果檢驗。S=2——2.8kg/m,△h2=8——16㎜H2O。
從以上資料的情況分析,本工作面屬無突出區(qū)。本工作面雖然開采了保護層,為確?;夭蛇^程中的安全,仍采取局部綜合防突技術措施(防突技術措施及參數表附后)。
㈣局部綜合防突技術措施(附:防突技術措施及參數表)
1、突出危險性預測措施
在工作面距風巷、運輸巷10m處開孔進行預測。
沿采面傾斜方向采用42㎜鉆孔打孔,每孔間距10m,孔底終孔10m。
孔深10m,傾角3°。
每打1m測一次鉆屑量,每打2m測一次△h2。
⑤所測鉆屑量S<6㎏/m,△h2臨界值在18㎜H2O以內,且未發(fā)現其它異常情況,則措施有效。當檢驗結果措施有效時,保留2m檢驗孔超前距地條件下,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后實施回采。
當工作面第一次進行突出危險性預測,鉆屑量和△h2,各項指標不超標后允許推進7m,保留預測鉆孔3m超前距,停止推進,再按第一次突出危險性預測方法進行預測,依次循環(huán)。
2、防突措施
如果在執(zhí)行預測措施過程中發(fā)現有卡鉆、噴孔、頂鉆,檢測指標有一項超標等異常情況,則采取以下消突措施。
①距風巷1.5m處采用Φ75㎜鉆孔,沿采面傾斜方向往下實施消突孔直至機巷1.5m處。
②每孔間距1.5m,孔底間距1.5m,取卸壓半徑為0.75m。
③每孔深度為10m。
④孔傾角為3°.
3、效果檢驗
在消突措施孔中,每間隔10m采用42㎜鉆孔,孔深10m,傾角3°進行效果檢驗。鉆屑量每打1m測一次,△h2每打2m測一次。只有在S=6kg/m,△h2=18㎜H2O之內方可進行回采作業(yè),反之繼續(xù)打消突孔,再檢測直至不超標為止。
2404采區(qū)S二段回采工作面防突設計
1、工作面相鄰位置
本工作面位于+250m水平七石門+255m水平,2404采區(qū)4#煤層S一段,回采上限標高+297m水平,下限標高+255m水平,工作面斜長78m,走向長,回風巷110m,運輸巷110m.本工作面上鄰+300m, 2404一段采區(qū)S翼采空區(qū),下鄰原生煤體,南鄰2403采空區(qū),北鄰2404N二段回采工作面(未布置)。
2、煤層賦存及地質構造情況:
根據2009年8月份前所掘的2404采區(qū)S二段回采工作面的機巷、風巷、切割資料情況看,該處煤層結構穩(wěn)定,煤厚2——2.6m,平均厚度2.3m,傾角35°,傾向NM279°,走向9°。無大的斷裂構造,只有局部夾口小斷層。
二、區(qū)域防突措施
1、開采保護層情況
本工作面對應的保護層5#煤層已于2003年2月——2007年10月前開采,其開采范圍+254m水平——+345m水平,向南走向600m,向北走向180m,未留設煤柱,實行無煤柱開采。
2、保護關系的核定(保護關系圖附后)
傾向保護:5#層與4#層層間距為20m,平距33m,傾角平均35°,采高0.6m,卸壓角取67°,核定下保護界標高為+276m水平,上保護界標高為+361m水平。本工作面開采標高為+300m水平——+345m水平,屬保護范圍內開采。
走向保護:本工作面對應的保護層5#煤層南翼開采600m,北翼開采180m,本工作面向北走向110m,距走向保護法線50m,南翼已回采結束,屬保護層范圍內開采。
3、瓦斯抽放情況
①本工作面在開采保護層的同時(于2003年2月——2007年10月期間),未進行穿層抽放,只采用了保護層采空區(qū)卸壓瓦斯和老塘瓦斯抽放。
②本工作面石門揭穿煤層后,于2009年4月份——6月份,對本工作面N翼+300m水平運輸巷采用了75㎜鉆孔,孔深45m,呈扇形布孔,上幫控制范圍20m,下幫控制范圍10m,打了11個順層孔,封孔深度8m,進行了抽放,孔內瓦斯?jié)舛葟?00%抽至90天后,衰減至4%。
4、本工作面突出危險性初步分析
①本工作面在受保護范圍內開采,根據所掘進的運輸巷,回風巷和切割上山巷道掘進過程中的防突資料反映,鉆屑量為2.1——2.8㎏/m,△h2為8——18㎜H2O,無噴孔、無卡鉆、無響煤炮等征兆。
②本工作面切割布置完畢形成回采系統(tǒng)后,在工作面切割內南北兩幫,從風巷下去5m處至機巷5m處,每間隔10m采用42㎜鉆孔,孔深10m,傾角3°,進行了保護層開采后的效果檢驗。S=2——2.8kg/m,△h2=8——16㎜H2O。
從以上資料的情況分析,本工作面屬無突出區(qū)。本工作面雖然開采了保護層,為確?;夭蛇^程中的安全,仍采取局部綜合防突技術措施(防突技術措施及參數表附后)。
三、局部綜合防突技術措施(附防突技術措施及參數表)
1、突出危險性預測措施
在工作面距風巷、運輸巷10m處開孔進行預測。
沿采面傾斜方向采用42㎜鉆孔打孔,每孔間距10m,孔底終孔10m。
孔深10m,傾角3°。
每打1m測一次鉆屑量,每打2m測一次△h2。
⑤所測鉆屑量S<6㎏/m,△h2臨界值在18㎜H2O以內,且未發(fā)現其它異常情況,則措施有效。當檢驗結果措施有效時,保留2m檢驗孔超前距地條件下,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后實施回采。
當工作面第一次進行突出危險性預測,鉆屑量和△h2,各項指標不超標后允許推進7m,保留預測鉆孔3m超前距,停止推進,再按第一次突出危險性預測方法進行預測,依次循環(huán)。
2、防突措施
如果在執(zhí)行預測措施過程中發(fā)現有卡鉆、噴孔、頂鉆,檢測指標有一項超標等異常情況,則采取以下消突措施。
①距風巷1.5m處采用Φ75㎜鉆孔,沿采面傾斜方向往下實施消突孔直至機巷1.5m處。
②每孔間距1.5m,孔底間距1.5m,取卸壓半徑為0.75m。
③每孔深度為10m。
④孔傾角為3°.
3、效果檢驗
在消突措施孔中,每間隔10m采用42㎜鉆孔,孔深10m,傾角3°進行效果檢驗。鉆屑量每打1m測一次,△h2每打2m測一次。只有在S=6kg/m,△h2=18㎜H2O之內方可進行回采作業(yè),反之繼續(xù)打消突孔,再檢測直至不超標為止。
四、安全防護措施
1、放炮要求
⑴本回采工作面采用一組炸藥一次起炸,使用200型發(fā)爆器起爆,使用煤礦使用毫秒雷管使用不低于三級煤礦許用含水炸藥。
⑵放炮掩護點(起爆點):
+250m茅口大巷2#茅口上山以南30m處,距回采工作面150m外。
⑶放炮站崗點:
①+250m茅口大巷2#茅口上山以北30m處;
②+350m茅口總回風巷七石門以北30m處;
③+250m水平茅口大巷拉炮點處。
⑷放炮實行“三人聯鎖放炮制”和“一炮三檢制”,放炮后至30min后方能由“三人聯鎖放炮”人員進入采面檢查瓦斯及放炮情況,經檢查無問題后,方可恢復作業(yè)。
⑸放炮搜索撤人范圍及路線:“由誰負責搜索撤人”
工作頭三人出發(fā):①1人往上→+300m石門→2﹟茅口上山→+350m茅口總回風巷以北30m處。
②2人往下→+250m七石門→+250m茅口大巷。1人向北30m處,1人到南拉炮點。
由班長指揮定人員進行搜索負責,炮后檢查安全后撤消站崗。
⑹放炮停電范圍(由誰負責停電)
由當班電工負責在放炮前把2404一段采區(qū),電煤鉆、回柱機、電源切斷后,檢查瓦斯在0.5%以下,恢復送電。
2、通風
⑴工作面需要配風量為210m3/min。
風量計算:①按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計算
Q=100pch4×k=100×1.5×1.4
=210 m3/min
②按工作面同時作業(yè)最多人數計算
Q=4N =4×15=60 m3/min
⑵通風路線:
新風→+250m七石門→+250m運輸巷→工作面。
泛風→工作面→+297m風巷→+300m回風石門→2﹟茅口上山→七石門回風→+350m總回風巷→風井→地面。
3、瓦斯管理
⑴設置專職瓦斯檢查員檢查瓦斯
⑵嚴禁無風和瓦斯超限作業(yè)
⑶在回采工作面及其回風巷設置甲烷傳感器,回采工作面瓦斯傳感器設置在①進風距工作面10m②工作面在回風巷距采面10m③工作面回風距全風壓匯合處15m④上隅角采空區(qū)第三—四排上,能控制工作面及其進風回風巷內全部非本質安全型電氣設備,報警濃度≥1.0%,斷電濃度≥1.5%,復電濃度<1.0%。
⑷打鉆施工時必須攜帶和使用好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隨時監(jiān)測達鉆地點的瓦斯涌出情況,發(fā)現瓦斯涌出異?;蛲咚箘恿︻A兆,現場工作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yè),沿避災路線撤到新鮮風流中的安全地點并及時向調度室匯報。
4、自救器設置
每職工隨身攜帶或掛在運輸巷距采面30m內。
5、采區(qū)避難所設置
采用+250m七石門為避難所,避難保證15人以上避難,隨時檢查該石門的支護完好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在該處安設一門直通調度室的電話。
6、壓風自救
①壓風自救安置在回采工作面巷道內的壓縮空氣管上。
②距工作面30m處的巷道內安設一組。
③避難所安設兩組。
④每組壓風自救不少于8個人使用,并保持平均每人的壓縮空氣供給量不小于0.1m3/min。
7、其它
①隨時保持工作面、工作面上下口以及工作面進風回風巷道等安全撤退路線暢通。
②對回采工作面及回風流中的電器設備,每一天進行一次防爆檢查,有失爆現象,立即進行處理。
8、發(fā)生瓦斯動力現象時的避災路線:
工作面→運輸巷→+250m七石門→+250m茅口運輸大巷→主提升→井口→地面。
四、組織措施
1、成立2404一段回采工作面回采防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楊毓才,副組長:阮昭明、楊作勇,成員:曾凡剛、楊毓中、晉永祥、陸安雙。
2、防突工作領導小組每天應對該面的防突情況進行分析,礦技術負責人必須認真審批每次實施的防突報告單,收集整理好該面防突資料并保存好。
五、本措施未提及之處,嚴格按照“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guī)定”執(zhí)行。
1401采區(qū)二段回采工作面
1、工作面相鄰位置
本工作面位于+375m水平五石門N翼1401采區(qū)K3煤層第二段,回采上限標高+433m水平,下限標高+396m水平,傾長最大65米,最小61米,平均63米,工作面由五石門0米至110米,走向長最大110米,最小108米,平均109米。
本工作面上鄰1401一段殘采工作面,下鄰2005年采空區(qū),北鄰井田邊界,南鄰1998年前所采采空區(qū)。
2、煤層賦存及地質構造情況:
該區(qū)域內煤巖較為穩(wěn)定,傾向NM279°,傾角35°,走向9°,煤層平均厚度2m,無溶洞和斷層水威脅,直接頂系沙質頁巖,與老頂粘接性較弱,底板系鋁土頁巖。
二、區(qū)域防突措施
1、開采保護層情況
本工作面對應的保護層5#煤層已于2005年——2007年前開采,其開采范圍+330m水平——+420m水平,向南走向300m,向北走向170m,未留設煤柱。
2、保護關系的核定(保護關系圖附后)
傾向保護:5#層層間距為20m,平距33m,傾角平均35°,采高0.6m,卸壓角取67°,核定下保護界標高為+352m水平,上保護層標高為+437m水平。本工作面開采標高為+396m水平——+433m水平(+433m以上屬原銅鼓灘煤礦,1998年前已開采留下的殘煤、底蹬煤)屬保護范圍內。
走向保護:本工作面對應的保護層5#煤層南翼開采300m,北翼開采170m,本工作面向北走向110m,向南走向為0米(2005年采空區(qū)),屬保護層范圍內。
3、瓦斯抽放情況
本工作面保護層5#層于2005年——2007年開采完畢,未進行穿層抽放,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切割上山于2008年6月份形成了回采系統(tǒng),沒有實施抽放。
4、本工作面突出危險性初步分析
本工作面在受保護范圍內開采,根據所掘進的運輸巷,回風巷和切割上山巷道掘進過程中的資料反映,鉆屑量為2——2.6㎏/m,△h2為10——18㎜H2O,無噴孔、無卡鉆、無響煤炮等征兆,屬無突出區(qū)。本工作面雖然開采了保護層,為確保回采過程中的安全,仍采取局部綜合防突技術措施(防突技術措施及參數表附后)。
5、遵照“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guī)定”第一百零一條:對采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的檢驗應當參照采煤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的方法和指標實施。但應當沿采煤工作面每隔10——15m布置一個檢驗鉆孔,深度應當小于或等于防突措施孔。
如果采煤工作面檢驗指標均小于指標臨界值,且未發(fā)現其它異常情況,則措施有效,否則,判定為措施無效。當檢驗結果錯失有效時,保留2m檢驗孔超前距地條件下,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后實施回采。
二、局部綜合防突技術措施(附防突技術措施及參數表)
1、突出危險性預測措施
在工作面距風巷、運輸巷10m處開孔進行預測。
沿采面傾斜方向采用42㎜鉆孔打孔,每孔間距10m,孔底終孔10m。
孔深10m,傾角3°。
每打1m測一次鉆屑量,每打2m測一次△h2。
所測鉆屑量S=6㎏/m,△h2臨界值在18㎜H2O以內,方可回采施工,鉆屑量S>6㎏/m大于18㎜H2O以上采取消突措施再效果檢驗措施,直至不超標為止。
當工作面第一次進行突出危險性預測,鉆屑量和△h2,各項指標不超標后允許推進7m,保留預測鉆孔3m超前距,停止推進,再按第一次突出危險性預測方法進行預測,依次循環(huán)。
2、防突措施
如果在執(zhí)行預測措施過程中發(fā)現有卡鉆、噴孔、頂鉆,檢測指標有一項超標等異常情況,則采取以下消突措施。
①距風巷1.5m處采用Φ75㎜鉆孔,沿采面傾斜方向往下實施消突孔直至機巷1.5m處。
②每孔間距1.5m,孔底間距1.5m,取卸壓半徑為0.75m。
③每孔深度為10m。
④孔傾角為3°.
3、效果檢驗
在消突措施孔中,每間隔10m采用42㎜鉆孔,孔深10m,傾角3°進行效果檢驗。鉆屑量每打1m測一次,△h2每打2m測一次。只有在S=6kg/m,△h2=18㎜H2O之內方可進行回采作業(yè),反之繼續(xù)打消突孔,再檢測直至不超標為止。
三、安全防護措施
1、放炮要求
⑴本回采工作面采用一組炸藥一次起炸,使用200型發(fā)爆器起爆,使用煤礦使用毫秒雷管使用不低于三級煤礦許用含水炸藥。
⑵放炮掩護點(起爆點):
+375m大巷進風流中,距回采工作面300m外。
⑶放炮站崗點:
①+375m大巷以南50m;
②+445m1603中巷提料上山處;
③+570m回風石門設為禁區(qū)。
⑷放炮實行“三人聯鎖放炮器”和“一炮三檢制”,放炮后至30min后方能由“三人聯鎖放炮”人員進入采面檢查瓦斯及放炮情況,經檢查無問題后,方可恢復作業(yè)。
⑸放炮搜索撤人范圍及路線:“由誰負責搜索撤人”
工作頭三人出發(fā):①1人往上 +445m中巷 1603采區(qū)提料拉坡處。
②1人往下 +396m運輸大巷 +375m進風石門 +375m大巷以南50m。
由班長指揮定人員進行搜索負責。+470m風巷放炮前設為禁區(qū),炮后撤消禁區(qū)。
⑹放炮停電范圍(由誰負責停電)
由當班電工負責在放炮前把1401二段采區(qū),電煤鉆、回柱機、電源切斷后,檢查瓦斯在0.5%以下,恢復送電。
2、通風
⑴工作面需要配風量為230m3/min。
風量計算:①按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計算
Q=100pch4×k=100×1.25×1.4
=195 m3/min
②按工作面同時作業(yè)最多人數計算
Q=4N =4×15=60 m3/min
⑵通風路線:
新風 五石門 運輸巷 工作面 泛風 工作面 +433m風巷 +470m回風石門 5#層回風上山
+570m總回風巷 風井 出地面
3、瓦斯管理
⑴設置專職瓦斯檢查員檢查瓦斯
⑵嚴禁無風和瓦斯超限作業(yè)
⑶在回采工作面及其回風巷設置甲烷傳感器,回采工作面瓦斯傳感器設置在①進風距工作面10m②工作面在回風巷距采面10m③工作面回風距全風壓匯合處15m④上隅角采空區(qū)第三—四排上,能控制工作面及其進風回風巷內全部非本質安全型電氣設備,報警濃度≥1.0%,斷電濃度≥1.5%,復電濃度<1.0%。
⑷打鉆施工時必須攜帶和使用好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隨時監(jiān)測達鉆地點的瓦斯涌出情況,發(fā)現瓦斯涌出異?;蛲咚箘恿︻A兆,現場工作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yè),沿避災路線撤到新鮮風流中的安全地點并及時向調度室匯報。
4、自救器設置
每職工隨身攜帶或掛在運輸巷距采面30m內。
5、采區(qū)避難所設置
采用+375m水平運輸巷五石門為避難所,避難保證15人以上避難,隨時檢查該石門的支護完好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在該處安設一門直通調度室的電話。
6、壓風自救
①壓風自救安置在回采工作面巷道內的壓縮空氣管上。
②距工作面30m處的巷道內安設一組。
③避難所安設兩組。
④每組壓風自救不少于8個人使用,并保持平均每人的壓縮空氣供給量不小于0.1m3/min。
7、其它
①隨時保持工作面、工作面上下口以及工作面進風回風巷道等安全撤退路線暢通。
②對回采工作面及回風流中的電器設備,每一天進行一次防爆檢查,有失爆現象,立即進行處理。
8、發(fā)生瓦斯動力現象時的避災路線:
工作面 運輸巷 五石門 +375m運輸大巷 井口 地面。
四、組織措施
1、成立1401二段回采工作面回采防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楊毓才,副組長:阮昭明、楊作勇,成員:曾凡剛、楊毓忠、楊毓常、楊毓勤。
2、防突工作領導小組每天應對該面的防突情況進行分析,礦技術負責人必須認真審批每次實施的防突報告單,收集整理好該面防突資料并保存好。
五、本措施未提及之處,嚴格按照“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guī)定”執(zhí)行。
2404采區(qū)北二段中間上山掘進防突措施
1、掘進工作面相鄰位置
本掘進工作面位于2404采區(qū)二段+256m水平七石門北運輸巷15m處,以方位角99°,坡度35°,向上山開口掘進,到+297m水平。北面是原生煤體,南面是2404二段已布置的回采工作面。
2、煤層賦存及地質構造情況
該煤層結構穩(wěn)定不含水,走向近南北,傾角35°,煤層厚度平均2.0m。
二、區(qū)域防突措施
1、開采保護層情況
本工作面對應的保護層5#煤層,S翼工作面+220m水平——+314m水平,N翼工作面+200m水平——+330m水平,無煤柱開采。
2、開采時間:S翼2003年2月——2008年7月,N翼2009年1月——7月20日。
3、保護關系的核定
5#層與4#層層間距為20m。平距為33m,傾角35°,卸壓角67°。
①S翼傾向保護:核定被保護層下界保護標高為+222m水平,上界保護標高為+330m水平。
②N翼傾向保護:核定被保護層下界保護標高為+222m水平,上界保護標高為+351m水平。
本工作面開采范圍在+256m水平——+297m水平,屬保護范圍內。
走向保護:①S翼:5#層開采向南走向600m,時間2003年2月——2008年7月。
保護時間:②N翼:5#層開采向北走向100m,時間2009年1月——7月30日結束。
本中間上山以對應的保護層走向50m,開采的時間于2009年4月30日核定,本中間上山掘進走向保護在保護范圍內,保護時間達3個月以上。
4、瓦斯抽放情況
①本工作面在開采保護層的同時,未實施穿層預抽,只采用了保護層采空區(qū)卸壓瓦斯和老塘瓦斯抽放。
②本工作面石門揭穿煤層后,于2009年5月份——7月份,對本工作面N翼+250m大巷采用了65㎜鉆孔,孔深45m,呈形或布孔,上幫控制范圍20m,下幫控制范圍10m,打了7個鉆孔,封孔深度8m,進行了順層抽放,孔內瓦斯?jié)舛葟?00%抽至90天后,衰減為3%。
5、本工作面突出危險性分析
①本工作面在保護范圍內開采,根據S翼所掘的運輸量,切割上山巷道掘進過程中的防突資料反映,鉆屑量為2.2——2.8㎏/m,△h2為8——18㎜H2O,無卡鉆、頂鉆、噴孔、響煤炮等征兆。
②本工作面北翼經抽放后,進行了突出危險性預測,打在磧頭中,打了3個檢驗孔進行檢驗,孔深11m,方位角1——3#孔分別為9°、29°、348°,所測最大鉆屑量為1.5——2.4kg/m。△h2為8——12mmH2O從以上資料的情況分析,本中間上山掘進屬無突出區(qū)。
本中間上山掘進雖然開采了保護層,為確保掘進施工過程中的生產安全,仍采取局部綜合防突技術措施(防突技術措施及參數表附后)
6、遵照“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guī)定”第75條、第89條、第100條之規(guī)定特制定,本中間上山掘進防突措施
三、局部綜合防突措施
1、磧頭中采用42mm鉆孔,打孔3個,每孔深度10m,進行測定鉆屑量和鉆屑瓦斯解吸指標。
2、鉆孔布置在軟分層中,中孔平行于中間上山方向,其它2個鉆孔的終孔點位于巷道斷面兩側輪廓線外4m處。
3、鉆孔每鉆進1m測定一次鉆屑量S,每鉆進2m測定一次鉆屑瓦斯解吸指標△h2值。
4、只有當屑量S=6kg/m以下,△h2=18mmH2O以下,該工作面預測為無突出危險工作面,反之為突出危險工作面。
5、當預測為無突出危險工作面時,保留5m鉆孔超前距,允許掘進5m依次循環(huán)。
6、當預測為突出危險性工作面時則采取消突措施
四、消突措施(消突措施參數表附后)
1、采用75m鉆孔在磧頭軟分層中呈扇形布孔11個,每孔深度10m。
2、鉆孔巷道兩側輪廓線控制范圍不得小于5m。
3、鉆孔施工前,加強工作面支護,打好迎面支架,背好工作面煤壁。
4、消突措施孔施工完畢后,間隙8小時進行效果檢驗。
五、效果檢驗
1、在磧頭中采用42mm鉆機打孔3個,每孔深度10m,進行測定鉆屑量和鉆屑瓦斯解吸指標。
2、鉆孔布置在措施孔之間,中孔平行于中間上山方向,其它2個孔的落孔點位于巷道斷面兩側輪廓線外4m。
3、鉆孔每鉆進1m測定一次鉆屑量S,每鉆進2m測定一次鉆屑瓦斯解吸指標△h2值。
4、只有當S=6kg/m、△h2=18mmH2O以下,方可掘進,保留5m措施孔及檢驗孔超前距允掘5m,反之繼續(xù)實施消突孔再檢測直至不超標為止。
5、當S大于6kg/m、△h2大于18mmH2O以上時,在第一次措施孔上下間距0.2m處開孔,實施第二次措施孔。
6、當第二次措施孔施工完畢后,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措施孔之間打三個檢驗孔,進行效果檢驗,其檢驗方法同第一次,直至不超標為止。
六、安全防護措施
1、避難所設置
①+250m七石門為避難所;
②隨時檢查避難所頂板支護完好情況,發(fā)現隱患及時排除;
③安設有效水管;
④壓風自救2組,每組6個,供風量不少于0.1m3/min;
⑤安設一門直通調度室電話。
2、放炮要求
⑴掘進采用全斷面一次起爆,使用MFB——200型發(fā)爆器起爆,使用毫秒電雷管(總延期時間不超過130毫秒),使用3級煤礦許用含水炸藥。采用正向裝藥,搞好三泥裝填,串聯連線。
⑵拉炮地點(起爆點):設在+250m水平2#茅口上山以南230m,距回風口300m處。
⑶放炮站崗點:①2#茅口上山以南拉炮點;②2#茅口上山30m處;③2#茅口上山以北30m處液壓洞室處;④七石門巖門回風上山設為禁區(qū),禁止人員進入。
⑷放炮實行“三人連鎖放炮器”和“一炮三檢”放炮至少30min后方能由“三人連鎖放炮器”人員進入檢查瓦斯及放炮情況,經檢查無問題后,方可撤崗恢復作業(yè)。
⑸放炮搜索撤人范圍及路線:在工作面裝藥結束后,由班長安排3人由磧頭沿進風流搜索撤人由工作頭到七石門+250m茅口大巷,其中1人到2#茅口上山30m處,禁止人員下來,1人向北液壓洞室處,1人向南拉炮點處,并用點哈通知班長,班長到達放炮點后,應清點人員,在確定人員到齊,警戒到位的前提下,向調度室匯報,請示拉炮,調度室值班員必須查清+350m總回風內無人員進出,才鞥同意拉炮。在調度室同意拉炮后,班長才能下令放炮員拉炮,放炮員在接到班長指令后,應等足30分鐘后,由三人連鎖放炮人員檢查安全后,班長才能下令撤崗,站崗搜索人員按原各自的路線返回。
3、放炮防逆流風門的設置:在七石門內5m——15m處,設置二道防逆流風門,高1.4m、寬1.2m,兩風門間距不小于10m,放炮時,防逆流風門關閉,正向風門連鎖。墻厚0.8m,門板用0.05m的木板、角鐵、加螺絲扭緊,墻上安設鐵筒600㎜,風筒由墻身穿過。人員進入時,必須把反向風門打開、頂牢,放炮時,必須關閉。
4、局部通風:(通風系統(tǒng)圖附后)
風量計算:
按同時作業(yè)最多人數計算:
Q=4×N=4×6=24m2/min
按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計算:
Q=100·pch4·kch4=100×0.5×1.5=75m2/min
⑴局部通風方式:用11KW的局扇,配¢500㎜的阻燃風筒,壓入式通風。
⑵局扇安裝位置:安裝在茅口大巷七石門口處,距回風口10m,反向風門之外。
⑶使用11KW局扇和¢500㎜膠質風筒供風,風筒出風口距磧頭不大于5m,工作頭=250m七石門→巖石回風上山→2#茅口上山→+350m總回風→風井→地面。
5、瓦斯管理:
⑴設置專職瓦斯檢查員檢查瓦斯;
⑵嚴禁無風或瓦斯超限作業(yè);
⑶掘進工作面及回風流必須設置瓦斯檢測自動報警斷電儀,實行瓦斯風電閉鎖。
⑷打鉆和掘進工時都必須攜帶和使用好便攜式瓦檢儀,隨時檢測磧頭瓦斯涌出情況,發(fā)現瓦斯涌出異?;蛲咚箘恿︻A兆,現場工作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yè),沿避災路線撤到新鮮風流中的安全地點,并及時向礦調度室匯報。
6、巷道支、背護質量要求:施鉆時,掘進磧頭必須排花,芭片背護嚴實,并對磧頭10m范圍內加固,鉆孔直接透過芭片打鉆,嚴禁在施鉆時把磧頭背護撤開,并且回風流中不能有人。
7、自救器設置:每個入井人員,必須隨身攜帶壓縮氧自救器,并懂得使用自救器的正確方法,自救器只能隨身攜帶,不能亂扔亂放。
8、工作前,把巷道內的雜物清干凈,隨時保持磧頭后方巷道安全退路暢通。
9、對掘進工作面及回風流中的電器設備,每天進行一次防爆檢查,發(fā)現失爆現象,立即進行處理。
10、發(fā)生瓦斯動力現象時的避災路線
工作面→+250m七石門→+250m茅口大巷→主提升→地面。
11、加強“三條生命線”的建設,把防塵管路安到工作頭,煤50m安設三通,放炮前后灑水防塵;壓風自救系統(tǒng)距工作頭不超過30m,一組8個,保證24小時不斷風;通訊線路安設到位,電話距工作頭不超過100m,隨時保持暢通。
12、隔爆水袋的設置:在+250m水平七石門風門內回風流中運輸巷各設置16個隔爆水袋。
13、作業(yè)時只能1頭作業(yè),禁止多頭作業(yè)。
七、組織措施
1、成立2404采區(qū)N二段掘進防突工作安全領導小組:
組長:xxx
負責對防治突出管理工作負全面責任,應定期檢查,平衡防治突出工作,解決防治突出所需的勞力、財力、物力,保證防治突出工作的實施。
副組長:aaa、bbb
Aaa對防治突出工作負技術責任,負責組織編制,審批、實施、檢查防治突出工作、規(guī)劃、計劃和措施。Bbb負責監(jiān)督檢查,對防治突出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
成員:c負責防突措施在現場的落實、執(zhí)行;d負責檢測,填寫防突報告單及防突卡片,防突牌板等;e負責檢查瓦斯,打檢測孔及排放孔。成員對防治突出工作負直接責任。
2、防突工作領導小組每天應對該頭的防突情況進行分析,礦總工程師必須認真審批每次實施的防突報告單,收集整理好該頭防突資料并保存好。